2018-08-09 10:22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8月8日,統一企業中國(00220HK)在聯交所公開了2018年中期業績公告,今年上半年實現收益約為112239億元,同比上升6%;本公司權益持有人期間應占溢利為7143億元,同比增幅在25%左右。
對此,統一企業中國在財報中指出,收益及毛利的增長主要受惠于方便面飲料銷售的回溫,“以及市場調整銷售通路利潤所致”。
據悉,統一企業中國2017年上半年收益為108.86億元,下滑7.1%;本公司權益持有人期間應占溢利為5.696億元,大幅下跌26.5%。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2018年上半年統一企業中國收益、溢利取得雙增長,但表現仍然無法媲美2016年同期數據。
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統一企業中國收益約為117.13億元,同比下滑2.4%;本公司權益持有人期間應占溢利增長12.9%至7.752億元。
也就是說,在經歷裁員、關廠和提價之后,統一企業中國今年上半年業績仍未反超2016年同期水平;
基于此,部分投資者認為,以統一企業中國總經理劉新華為核心的管理團隊已經“黔驢技窮”,后續經營壓力較大。
2016年6月,統一集團臺灣、大陸同時宣布換帥,統一董事長羅智先宣布免兼總經理職務,由統一企業中國總經理侯榮隆接任;
在港上市的統一企業中國總經理由劉新華繼任,任命從當年7月1日起生效。
有意思的是,今天統一企業中國交出的恰好是劉新華履新整整兩年的業績單。
劉新華上任一年(即2017年8月)就交出了慘不忍睹的2017年中報,而去年上半年,統一企業中國就頻頻曝出逼退員工、關廠停產的消息;
如今劉新華又拿出漲價這一招數,但交出的成績單仍然是不及其前任的業績。
從收入構成來看,2018年上半年,統一企業中國方便面業務貢獻的收益約為41.52億元,同比增長8%;
飲品業務創造的收益約為67.56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茶飲料銷售收入33.94億元,同比增長5.6%。
隨著今年生活形態演進的腳步加劇,統一企業中國自稱在方便面業務上精益求精,透過不斷研發及市場調研,努力開發消費者喜愛的口味,并且推動產業升級,以更高端、更優質的產品爭取消費者對方便面的認同;
同時,以提高生活品質為核心,滿足消費者追求便利、多樣的飲食需求,開發多種貼近年輕消費族群的新形態食品,暨冷鮮面之后,2018年推出自熱食品、休閑食品,讓消費者以更便利的形態,享用喜愛的美食。
盡管統一企業中國對方便面和飲品兩大業務“著墨很多”,并不吝溢美之詞;
但業界人士卻直言,方便面業務和飲品業務2018年上半年保持增長態勢,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今年年初統一企業中國等行業龍頭開始大幅提價。
據報道,統一企業中國今年年初發布提價公告,自2018年1月23日起,對統一乳飲部的零售價每件提價1-3元,產品主要涉及茶飲和果汁。
方便面也同期提價,漲價品項主要為袋面和桶面,漲幅為1~2元/件,換言之,包括老壇酸菜等經典產品在內的方便面為漲價主力。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指出,就整體運營來說,統一企業中國今年上半年和之前差距不大,之前的關廠、裁員、漲價都是支撐其今年上半年利潤增長的重要手段。
“特別是漲價,因為漲價刺激了整個渠道端。就整體來看,統一企業中國近幾年運營層面仍存在很多問題,但是漲價這一步險棋就目前數據來看,統一企業中國是賭對了”。
然而,一位食品飲料企業市場部負責人告訴《財經嘯侃》特約、獨家撰稿人五谷君,對于市場競爭非常充分的快消產品來說,漲價策略不具有可持續性,若是統一企業中國旗下產品,不能像“定位中高價位的湯達人”一樣,在銷量上持續回升,那未來業績繼續增長的壓力就會加大。
從渠道上看,朱丹蓬則指出,往往新產品的出現會帶動渠道利潤的增加,且激發渠道端對于新品的渴求。因此統一企業中國未來的表現,還要看產品的創新能力。
另外,盡管統一企業中國今年上半年業績呈現增長態勢,但與其主要競爭對手之間的距離也是越來越大。
2018年第一季度,康師傅控股(00322.HK)收益約為150.37億元,同比增長5.91%;本公司股東應占溢利同比上漲64.26%至7.12億元。
也就是說,從收益上看,康師傅控股3個月的體量比統一企業中國6個月的體量還大,這也是統一企業中國永遠的“痛點”。
在朱丹蓬看來,快速消費品受到消費端的影響比較大,且呈現動態式的變化,所以產品在銷售端的表現不確定性也大。
康師傅控股與統一企業中國之間的差距也是來自于各自產品在市場端的認可度的不同。
在強化營銷、產品創新之后,今年上半年統一企業的方便面業務也呈現了好的增長。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