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投資者搶購可轉債的盛況林峰(化名)還歷歷在目,但如今從一級到二級市場,對可轉債的態(tài)度早已發(fā)生180度大轉變。
“網上申購的散戶平均在3萬~5萬戶,最近上市的全部破發(fā),很多散戶都選擇了棄購,后來越來越多的人都不愿意申購。去年最多的時候網上有700萬戶申購,現在相比下跌得太多了。”在上海某券商負責可轉債投資的林峰感受很深。
今年以來,共有50只可轉債上市,其中22只“破面”,“破面”比例達到44%。8月上市的可轉債更是“全軍覆沒”,截至目前全部破發(fā)。
在申購投資者越來越少,甚至申購中簽后未繳款舍棄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券商需要拿出真金白銀來購買未銷售出去的可轉債。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統計發(fā)現,為了保證轉債發(fā)行的順利進行,主承銷商不同程度地對轉債進行了包銷,7月份以來,包銷比例最高的是湖廣轉債(93.150, 0.00, 0.00%),約為33.6%。Wind資訊統計顯示,湖廣轉債發(fā)行規(guī)模為17.3億元,主承銷商包銷5.82億元。湖廣轉債也是今年來包銷金額最大的可轉債。
券商包銷24.5億
8月21日,N凱發(fā)轉發(fā)行上市,截至收盤報收91.152元/張,跌幅8.85%。
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21日,8月份有8只可轉債上市,這8只可轉債無一例外在上市首日“破面”,除了N凱發(fā)轉,橫河轉債(92.050, 0.00, 0.00%)上市首日下跌幅度也超過8%。
為了保證轉債順利發(fā)行,主承銷商包銷逐漸增多。統計顯示,7月以來發(fā)行的19只可轉債中,每只主承銷商都需出資自購,券商合計購買金額約24.5億元。
記者進一步梳理發(fā)現,7月份以來,包銷比例在2.2%~33.6%不等,除了湖廣轉債,包銷比例在30%以上的還有曙光轉債。該轉債發(fā)行規(guī)模11.2億元,主承銷商包銷3.6億元,包銷比例約為32%。
“最近市場不好,轉債發(fā)行就一直很差,很多破發(fā),包銷比例一直很高。券商本身壓力也很大,一些轉債上市的虧損甚至高過了包銷的費用收入。”林峰說。
“轉債定價的基本原則是前20個交易日的均價,前期權益市場下跌較多,跌多之后,意味著轉股價比現價要高,意味著發(fā)行的時候肯定是溢價發(fā)行,在市場不好的時候發(fā)行不順利也在情理之中。”21日,華商可轉債基金經理張永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8月1日上市的湖廣轉債的主承銷商中泰證券包銷達5.82億元,成為今年以來包銷金額最大的可轉債。
“整體上來講,一級和二級市場都不是特別好,二級市場肯定跟股市前期跌得比較多,一級發(fā)行也比較慘淡,很多主承銷商包銷比例比較大,甚至很多承銷商都有浮虧。”張永志表示。
隨著可轉債的不斷走低,這些主承銷商包銷短線也面臨著一定的虧損。如湖廣轉債自上市以來,最高價也未超過95元/張,而截至8月21日的收盤價為93.15元/張,上市以來累計跌幅6.85%。其主承銷商自購5.82億元,假設沒有減持,中泰證券浮虧將達到約4000萬元。
8月20日,橫河轉債和吳銀轉債(100.000, 0.00, 0.00%)上市交易,但都遭到資金的拋售。其中前者對應的正股——創(chuàng)業(yè)板股票橫河模具(8.260, 0.00, 0.00%)(300539.SZ)不漲不跌,但轉債卻最大下跌近10%,位列今年可轉債上市首日跌幅第二位。
“市場行情不好,券商不包銷的話可能就發(fā)不出來。原則上包銷比例不超過30%,但我們看到實際情況中也有超過30%的案例,有可能是發(fā)行人做出讓利等。”林峰透露,但對券商來說會占用資金,券商并不太愿意。
他還表示,“按理說不好發(fā)條款有所優(yōu)惠。但是目前來看條款沒有特別明顯的優(yōu)惠。”
下修潮
2017年9月首只信用申購可轉債發(fā)行,機構、散戶“搶食”的場景還在腦海,可謂是“一簽難求”。但當下投資者申購熱情急速下降,致使轉債的中簽率急速上升。
比如,8月10日公布發(fā)行結果的曙光轉債中簽率為1.9324%,按最高申購1000個號來計算其中簽率達1932%。
而隨著市場波動性較大,也有機構指出,可以感受到股票投資者對于轉債興趣在加大,很好地體現了在當前市場環(huán)境下轉債資產“上有頂、下有底”的特點。
“換個角度,現在基本可以判斷處于市場底部,以后還是有的賺。無非就是機會成本,可轉債行情可能在1~2年之后就會轉好。券商作為一個長期投資來做配售。”林峰說。
“畢竟有債底,可轉債行情基本跟股市正相關,但很多轉債跌到了債底之后或者接近債底,相比股市來講轉債的調整幅度要小一些。”張永志說。
“轉債跌到這個位置也跌不下去了,股票指數創(chuàng)新低但是轉債指數沒有創(chuàng)新低,除了有信用風險的,跌到90塊以下也比較難。現在時不時有一些轉債下修,最近下修特別多,有的下修了2次,一旦市場企穩(wěn)回本也是有可能的。”林峰也表示。
近來,常熟、眾興、海印、三力、艾華等轉債紛紛發(fā)布董事會決議公告啟動下修轉股價條款。截至目前,今年已出現10多例的主動下修案例。
從發(fā)行人下修動機來看,今年以來的幾個案例大致可分為幾類:避免回售、配合參與優(yōu)先配售的大股東減持套現以及促轉股以補充核心資本等。
公開信息顯示,江南轉債(102.700, 0.00, 0.00%)在2018年4月3日發(fā)布董事會決議公告擬下修轉股價格,4月19日召開股東大會,最終下修幅度為34.4%,下修的首要目的是短期避免回售;但修正不到位導致了在權益市場低迷的行情下江南轉債再次面臨回售壓力,并最終在7月11日觸發(fā)回售。
興業(yè)證券(4.510, 0.00, 0.00%)分析,當前轉債市場分化明顯。僵尸轉債的出現,條款博弈的情緒轉淡,一級市場參與熱情大幅下降,新債上市高平價破發(fā),這些情況的主因是當時權益行情不佳,但也源自投資者對轉債這一品種認識需要有升級的過程。
“轉債投資的信仰如果被打破,那么轉債整體的定位可能繼續(xù)下降,特別是對偏債屬性的品種,價格可能有進一步壓縮的空間。”其也指出。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