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土地流拍數量增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全國一二三四線城市流拍土地接近800宗,已創下近7年來的新高,這也引起了部分人士對土地市場的擔憂。
流拍土地增多與今年整個房地產政策環境持續收緊有關,一方面,樓市調控不斷加碼,市場需求受到抑制,銷售增速有所放緩;另一方面,金融去杠桿、嚴監管,房企融資渠道收緊、融資成本提高,加杠桿購地被嚴控,大多房企感到了資金壓力。而面對高企的地價,有的企業是真買不起了,有的企業是不敢買了,生怕政策的不確定性帶來投資風險,寧愿錯失一些機會,也不想投錯幾塊地,畢竟那些近年高成本拿地、在今年遭遇銷售限價、開盤虧損卻又不得不開的案例擺在眼前。
在缺乏盈利預期的情況下,房企每拿一塊土地都更加謹慎,有的企業提高了投資的標準和門檻,嚴格控制成本和風險;有的企業甚至會根據當地政府的限價反推拿地的技術指標,保證能算得過賬的才會出手;還有的企業因已有土地儲備量足夠其近幾年發展,選擇了放緩拿地節奏。
于是我們看到,最近幾個月,一些重點城市的土地市場上,參與競拍的企業數量有所減少,企業之間扛價爭搶現象減少了,合作拿地現象增多了,土地溢價率明顯下降,流拍土地數量也有所增加,特別是那些動輒幾十億的高價地或者位置偏遠的復雜地塊大多都流拍了。
這并不代表房企對土地市場悲觀了,因為從前7月房企購地情況來看,土地購置面積仍同比增長11.3%,土地成交價款同比增長21.9%,而從財政部的數據也可以看出,1~7月累計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同比增長35.1%,房企拿地的腳步并沒有停止,只能說在政策加碼和資金收緊的背景下,房企拿地更加理性了,想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或者等待未來更好的投資機會。
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充分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這輪調控房價的決心,調控政策短期不會放松已經成為房企共識。要遏制房價上漲,就要合理引導價格預期,打破市場對房價長期上漲的預期,從而使住房回歸居住屬性,真正實現“房住不炒”。而要遏制房價上漲,最根本的還是要從土地源頭開始,先穩住地價,這就需要地方政府逐步減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降低經濟對房地產投資拉動的依賴,不能再走過去的老路。近期更多地方政府采取了“限房價、競地價”的土地出讓方式,也有助于土地市場降溫、地價趨于合理。
只有地價穩了,房價才能穩,市場預期才會穩定,“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正是當前地方政府落實房地產調控的主體責任。可以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土地流拍現象仍會發生,土地市場將逐漸回歸理性。從這個角度看,當前流拍土地數量增加并非不是一件好事。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