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晚間,特斯拉(NASDAQ:TSLA)發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的生產和交付數據。特斯拉表示,在2018年的最后三個月,公司每天生產和交付近1000輛汽車,創下了生產和交付的全新紀錄。
不過,由于交付數字尚不及分析師預期,而且未來業績增長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周三特斯拉的股價未能止跌,收跌6.81%。
數據顯示,第四季度,特斯拉總共交付了90700輛新能源汽車,這一數字環比增長8.6%,同比增長高達203.65%,但不及市場預期的92000輛水平。瞄準中低端市場的最新車型Model 3在突破“產能地獄”后,在該季度交付了63150輛,也低于市場此前預期的64900輛水平。
對于特斯拉而言,2018年是極具挑戰的一年,也是一道分水嶺。2018年7月,特斯拉在美國出售的汽車數量突破20萬輛,觸及美國聯邦政府給予新能源汽車最高額補貼的限值。2019年初開始,特斯拉的稅收優惠將減半至3750美元。理論上,消費者也會趕在2019年來臨之前趕上購買“優惠特斯拉”的“末班車”,因此,外界對2018年四季度特斯拉的銷量有著較高的期待。
2018年末,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也曾在個人推特賬號上賣車,并提醒消費者,聯邦政府對特斯拉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將從2019年開始減半。華爾街日報的消息指出,年末特斯拉仍有超過3000輛Model 3的庫存,這一消息未得到特斯拉證實,但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特斯拉銷量增長下的調整。
為了降低補貼“退坡”對銷量的影響,馬斯克還宣布自2019年1月2日起,將全系車型在美單價下調2000美元,這更加劇了市場對特斯拉未來銷量的擔憂。而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將迎來更多的加入者,特斯拉面臨更正面的競爭。
此前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特斯拉的成功在于創造了一種汽車新品類。但隨著傳統汽車制造商紛紛入局,尤其是豪華汽車企業也加速推行電動化戰略,特斯拉的自主領先優勢正在遭受挑戰。
突破“產能地獄”
根據此前華爾街多位分析師的平均預計,第四季度特斯拉Model 3交付量為64900輛,Model S、Model X的交付量分別為14200輛、13600輛。
而特斯拉公布了銷售數據后,其整體交付量比預計的少了2000輛。其中,Model 3交付63150輛,Model S、Model X分別交付13500輛、14050輛。從全年來看,兩款定位于高端市場的更為成熟的車型Model S和Model X共交付99394輛,甚至沒有達到特斯拉自己定下的10萬輛交付目標。
Model 3上市后,產能不足、無法達到預期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特斯拉。在發布初期,馬斯克定下的目標是每周生產5000輛Model 3,但很長一段時間內,其生產進度都遠遠落后于計劃,也讓各方分析師們連連失望。
2018年6月的最后一周,特斯拉終于生產了5031輛Model 3,周產能達標。在接下來的第三季度,特斯拉憑借高達83500輛的交付數量,時隔兩年再次實現盈利,凈利潤2.55美元。
特斯拉的“產能地獄”似乎已破。而隨著特斯拉銷量突破20萬,一個新的“窗口期”也讓華爾街分析師們對特斯拉第四季度的銷量更為樂觀。
按照美國通過的法案,車企的新能源汽車銷售規模突破20萬輛后,稅收補助將會減半,每隔六個月進行調整,直到完全消失。特斯拉在2019年1月面臨稅收減半,在這之前,特斯拉的銷量有望取得“最后一搏”。
不過,這個預想落空了。雖然從數據本身看,特斯拉四季度的表現已經相當可圈可點,馬斯克本人也在推特上轉發相關報道時表示,團隊完成了一份“非常棒的工作”。
盡管環比增速有所放緩,但在第三季度飛速增長105%的基礎上,特斯拉第四季度交付量突破9萬,增長8.6%,同比更是增長2倍。在此帶動下,2018年全年交付245240輛新能源汽車,與2017年相比翻了一倍,幾乎與此前歷年交付的總數相當。
“成長的煩惱”
相比于交付量,引發市場擔憂的在于特斯拉接下來的市場表現,尤其是在補貼退坡后特斯拉的反應——全線產品在美售價下降2000美元。在部分分析師看來,這釋放的信號是,特斯拉也需要通過降價來刺激需求。
“特斯拉的交付量還可以了,在美國的銷量已經超過了奔馳、寶馬。市場擔憂的更多是未來,保時捷已經從它手里搶了很多訂單,中國市場的造車新勢力也漸成規模,在這種情況下特斯拉的自主領先優勢能夠保持多久是個問題。”1月3日,艾爾西汽車市場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志凌對記者表示。
曾志凌表示,特斯拉當前也在遭遇 “成長的煩惱”,在美國的稅務優惠打折直至退出之后,特斯拉可能還是會受到較大的影響。而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則認為,補貼退坡對特斯拉短期內的銷量可能會有影響,但長期來看影響將會逐漸減小,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也會隨之改變,重新達成市場平衡。
從先例來看,補貼退出至少在短期內影響顯著。2017年4月,香港政府更改電動車首次登記稅,將全額減免改成單車上限9.75萬港元后,特斯拉的銷量直線下滑,整個香港電動車行業從此一蹶不振。
“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政府的鼓勵和刺激,企業能做的事情其實有限,最終還是要依靠規模效應降低成本。”曾志凌指出。
需要指出的是,在特斯拉之后,通用汽車隨著銷量突破,補貼也將減半,事實上在美國市場的每家企業最終都會面臨補貼退坡的壓力。
特斯拉提出降價2000美元作為應對,實施多久尚難預測,不過有華爾街分析師測算,這將會使公司的盈利減少數億美元。“對于特斯拉來講,首先會面臨財務上的壓力,它目前還未形成穩定的盈利能力,在這個節骨眼上降價,財務壓力顯然會增加。”曾志凌也表示,“但是另外一方面,特斯拉的生產和銷售規模都已經起來了,和一兩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
曹鶴則認為,隨著中國工廠的建設,未來特斯拉的業績增長點更多在中國,市場對它銷量的期待也許不會像之前那么高,但是在中國的銷量要占據一定的規模,甚至是“達到一半”。
“今年可能就不這么預測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突破百萬輛,已經初步形成規模,全球汽車制造商都來了,寶馬、奔馳也進入市場,特斯拉會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往后看三年,如果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還占不到一半,才算失敗。”曹鶴表示,特斯拉“國產化”后,會根據中國消費市場的特點,進一步豐富國內的產品線。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