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10:22 | 來源:經濟觀察網 | 作者:洪小棠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ST富控是此前涉及一系列財務造假案的中技系旗下的重要資本運作平臺。
經濟觀察網記者 洪小棠 國融證券控股股東北京長安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投資”)的債券持有人向經濟觀察網記者透露,國融證券日前收到來自證監會的立案調查通知書,目前長安投資已在私募債市場非公開披露了此事。
涉ST富控財務造假
一位長安投資的債券持有人告訴記者,“立案的時間實際上是11月4號,但是長安投資披露的時間是11月20日。”其認為這個披露的時間是有些延遲的。
據調查通知書,國融證券被調查的原因是其參與ST富控2016年重大資產出售中開展獨立財務顧問業務時,涉嫌盡職調查過程中未能勤勉盡責。從調查通知書的文號來看,此次調查發起于證監會稽查總隊。
ST富控是此前涉及一系列財務造假案的中技系旗下的重要資本運作平臺。
據一位證監稽查人士介紹,中技系慣用的資本運作方法是獲得上市公司控制權后,通過違規擔保等方式對上市主體進行掏空,再通過財務造假等手段來滿足此前重組時的業績承諾。
2018年1月份,包括ST富控在內的三家上市公司均發布公告遭到證監會立案調查,而ST富控2013年底以來進入中技系以來的長期造假行為得以曝光。
今年6月份,中技系實控人顏靜剛被認定組織、策劃、領導并實施了ST富控的全部涉案違法事項,是最主要的決策者,直接導致ST富控相關信息披露違法行為的發生,情節特別嚴重,最終被采取了證券市場終身禁入的處罰措施。
而伴隨著中技系和顏靜剛的處罰落地,國融證券此次被立案調查,也被業內視為證監稽查打擊范圍從公司和實控人層面延伸至中介機構層面。
“中介機構在上市公司造假案中被牽連立案,通常意味著中介機構或存在比較大的執業疏漏,甚至有可能對公司的信披違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一位接近監管層的投行人士表示,“而被立案往往也是調查部門掌握了一些證據。”
“監管層在公司處罰落地后,發起對中介機構的調查,也是在進一步實現市場出清,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的職責。”上述接近監管層的投行人士強調,“如果發現存在未能勤勉盡責,甚至是配合造假的情形,監管部門也一定會從嚴處理。”
數次遭罰
國融證券2018年以來已數次被罰,2019年期間,國融證券因債券業務累計遭罰5次,其中包括債券代持、債券交易風控流于形式等原因。
這一過程中,國融證券多名高管和業務負責人也被監管層所處理,例如國融證券總經理張智河、固定收益事業部分管副總經理兼部門負責人李濤作、合規總監柳萌曾被出具警示函;而國融證券資管事業部總經理陳冬濤、副總經理王晨昱則被認定為“不適當人選”。
在近年來的屢次受罰背景下,國融證券的業績也受到影響,Wind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國融證券營業收入為4.63億元,同比下滑17.24%。
“中介機構被立案調查,可能會相關業務帶來麻煩。”上海地區一位投行人士坦言,“比如投行業務被立案后,通常所開展的IPO、并購重組、再融資等業務都要被暫緩審核,同時如果立案調查后遭到監管處罰,也將對券商的監管評級帶來沖擊,導致業務權限受阻,業務創新也會受到波及。”
Wind數據顯示,目前國融證券從事保薦業務的IPO公司共有兩家,分別是北京電旗通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銅陵潔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審核狀態分別為中止審查和已問詢。此外,國融證券另有6個項目處于輔導期。
但也有接近國融證券的人士透露,由于國融證券近年來投行業務人才有限,因此此次調查對其影響并不大。
“國融的投行盤子本來就不大,所以整體沖擊并不明顯。”一位接近國融證券人士稱。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