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10:46 | 來源:金融投資報 | 作者:未知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2021年香港中概股二次上市的浪潮會延續。從行業來看,零售和消費品,科技、傳媒和通信,建筑和基礎設施
今年,全球資本市場見證了一場IPO盛宴。美股截至上周,IPO規模已經超過創紀錄的810億美元;A股IPO勢頭也保持強勁,籌資額創下十年新高。
根據研究機構Refinitiv的數據,截至第三季度末,全球IPO已籌集了1220億美元,創兩年來新高。安永的數據則預測,今年全年全球IPO規模將達到2654億美元。
美國仍是全球最大IPO市場
Refinitiv的數據顯示,截至上周,今年美國IPO規模達到創紀錄的810億美元。其中包括外賣初創公司DoorDash、共享房屋租賃公司Airbnb以及軟件公司Snowflake,這些公司的股價在IPO首日上漲在70%至120%。
Refinitiv數據還顯示,與2019年同期相比,亞洲IPO的資金規模增長了75%,美國增長了13%,相比之下,歐洲同期IPO僅籌集了190億美元,創下自201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另據安永12月21日發布的《中國內地和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調研》報告,今年A股市場IPO總規模達到人民幣4707億元(約合720億美元),創2010年以來新高,平均籌資額也保持在近年來的高位;香港市場IPO籌資額達到3905億港元(約合504億美元)。
安永報告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球IPO活動仍保持一定的增長,全年預計有1338家企業在全球上市,同比上升17%;籌資額上升27%,預計為2654億美元。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表現相當突出,二者IPO數量、籌資額之和,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了49%和55%,占全球總量的40%和45%。科創板IPO數量和集資額在A股各板中均列第一。
安永預計,2020年A股市場全年有395家公司IPO,與去年相比,IPO數量和籌資額同比分別增長97%和86%;香港市場全年共有144家公司首發上市,盡管IPO數量減少11%,但中概股的二次上市使籌資額上升24%。
中國仍是跨境IPO主要來源地
從今年IPO的情況來看,疫情和中美貿易摩擦尚未對中國企業跨境IPO造成顯著影響,中國依舊是跨境IPO企業的主要來源地。安永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共有35家中國企業首發上市,包括陸金所、貝殼和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等多家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籌資額達到123.2億美元,比去年上升233%。
安永華明審計服務合伙人李康認為,得益于疫情的快速控制,今年中概股赴美上市活動依舊保持熱情,多家獨角獸企業的上市大幅度推高了籌資額,頭部效應明顯,從數據來看中國內地和香港企業仍然是主力軍。業績層面,中概股整體表現良好,平均首日回報為近三年來最高。
同時,中概股在香港二次上市的趨勢明顯。2020年共有9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以二次上市方式回歸香港市場,其中包括阿里、京東、再鼎醫藥等,共籌集資金1313億港元(約合170億美元),占全年集資總額34%。按籌資額計,前十大IPO當中有5家為中概股二次上市,占比達56%。從十大IPO行業分布來看,61%的籌資額來自新經濟企業,表現優異。
安永預計,2021年香港中概股二次上市的浪潮會延續。從行業來看,零售和消費品,科技、傳媒和通信,建筑和基礎設施,房地產以及健康等行業將是2021年香港IPO籌資的主要行業。
生物投資基金Loncar Investments創始人布拉德·隆卡(Brad Loncar)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對外國公司的審計監管趨于嚴格,可能會導致更多的中概股尋求在香港或者A股二次上市。他說道,“很多中國企業可能會像阿里巴巴和京東一樣,同時選擇在香港上市,如果有需要,這些股份是可以轉換的。”
科技醫療企業受追捧
研究公司PitchBook上周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稱,在新冠大流行期間,科技和醫療保健領域尤其受到資本追捧,明年在這兩個領域的投資將會繼續增長,在生物制藥領域的風險投資規模可能會超過200億美元。PitchBook還預計,更多大型的科技創業公司將會在明年進行IPO,或者采取直接上市的方式。
美股市場上,今年創下最大融資規模的是Airbnb,融資37億美元,超過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支持的數據倉公司Snowflake的30億美元融資規模,也超過外賣平臺DoorDash的28億美元融資規模。Airbnb上市首日市值突破860億美元。
12月8日,京東健康在港交所IPO,發行了35億美元的股票,上市首日股價飆升56%,劉強東身家也因此大漲近300億元人民幣。京東健康主要提供零售藥房業務和在線醫療健康服務。招股書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稱,2019年京東的零售藥房按營收計算是中國最大的在線零售藥房,市場份額為29.8%。
統計公司Dealogic的數據顯示,過去5年中,香港最大的9宗IPO都發生在2020年,其中3宗與生物技術和醫療保健相關,3宗是包括京東健康在內的科技股,另外3宗是消費領域企業。與此前的中國國有企業和地方銀行主導的IPO相比,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Dealogic的統計數據還顯示,今年香港IPO股票上市首日平均漲幅為29%,而美股IPO的股票上市首日平均漲幅僅為19%。但在過去十年中,美股IPO股票上市首日平均漲幅為15%,而香港僅不到7.5%。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香港股市的良好勢頭。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從知情人士處獲悉,騰訊旗下的微醫近日已經完成3.5億美元融資,并計劃推進其業務拆分后的數字醫療服務業務板塊申請在港上市,分拆上市部分在最新一輪融資前估值超過60億美元。該公司預計將在2021年初,即農歷新年前后遞交上市申請。
A股市場方面,在上海啟動了以科技公司為中心的科創板市場,為企業提供了另一種上市選擇途徑。第一財經記者從一些中概股公司方面了解到,企業“回歸”A股意愿強烈。2016年9月在納斯達克IPO的國內大數據軟件廠商國雙科技已于今年10月發布了美國私有化公告,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考慮回歸A股科創板上市。
某家正在進行A股科創板上市的國內軟件公司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最早也想在美國上市,畢竟美國市場對軟件公司上市前的估值更高,但是經過再三考慮后還是選擇在科創板上市,理由是國內市場軟件國產化的趨勢顯著,而我們的服務對象也大部分為國內企業,在國內上市更具優勢。”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