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5 09:08 | 來源:東方財富網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數據顯示,截至2月3日,2021年A股IPO市場出現了21例排隊企業“終止審查”或“終止注冊”的情況。
IPO又在“變奏”?隨著2021年新股上市審核過會率下降、被終止或暫緩表決公司增多,業內對于監管層是否收緊IPO再生疑慮。
不過,第一財經記者多方了解發現,監管層對IPO態度較為明確,一方面,發展直接融資是資本市場的使命,IPO是融資的入口,監管層沒有刻意收緊IPO;另一方面,伴隨上市標準多元化,上市節奏加快,投行等中介工作量加大,存在信息披露問題的IPO項目有所增加,監管層對“帶病申報”態度更為嚴格。
數據顯示,截至2月3日,2021年A股IPO市場出現了21例排隊企業“終止審查”或“終止注冊”的情況。相比之下,2020年最后三個月同類企業家數總共為47家,而2020年前三季度總共僅有30家企業IPO進度被終止。從過會率來看,與2020年相比已從95%左右降至90%以下。
“帶病”沖刺
數據顯示,上市申請未通過企業主要集中于科創板和創業板。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月3日,創業板中,包括贏康股份在內的6家公司已中止審核;多想互動已終止注冊;中瑞電子等10家企業IPO申請遭撤回;燦星文化和速達股份兩家企業IPO申請未通過;華夏萬卷IPO申請暫緩審議。
科創板中,包括微眾信科在內的11家企業IPO申請已終止或中止審查;匯川物聯和百合醫療兩家企業暫緩審議。
“審核沒有更嚴,但也不是偶然。”前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認為,“直接原因還是項目本身有問題。注冊制了,渾水摸魚的就多了,帶病闖關的多了,審核發現問題了,即提出督導,但一提就撤,說明真的存在問題。這種情況下公司通常會主動撤回,但不排除有些公司還想再掙扎一下。比如近期撤單的某家醫療公司,前后給了4輪問詢,公司一直堅持不撤。”
多名投行、券商人士表示,注冊制下科創板、創業板企業IPO審核率下降,源自于監管部門對于企業信息披露要求提高,而部分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未能滿足。
值得注意的是,2月3日晚間,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1號——保薦業務現場督導》(下稱《現場督導指引》)。
《現場督導指引》在第十八條第三點中說明:現場督導發現因保薦機構、證券服務機構未能勤勉盡責,導致發行人信息披露資料不符合真實、準確、完整要求,或者存在其他違規行為的,本所視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監管措施或者實施紀律處分。
有投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現場督導是注冊制下審核問詢的協同機制,目的是問出一家“真公司”。近期市場出現的IPO撤材料、終止家數較多,并非是監管收緊的目的,而是結果。這些企業多是帶病闖關的,通過各類動態監管措施防止病從口入,是監管的應有之義。
“如果企業自身質量過硬,中介機構把關盡職,再多的現場檢查也不會減少排隊企業數量。”上述投行人士稱,監管方向和力度其實是一以貫之的。
除《現場督導指引》外,2021年1月29日證監會還正式頒布了《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下稱《檢查規定》)。證監會發行部副主任李維友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根據《檢查規定》,證監會將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常態化開展問題導向及隨機抽取,對首發企業進行現場檢查。
華南地區一位資深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嚴格的現場檢查制度和更加完善的信息披露條件,一定會讓企業IPO通過率更高,但是相應的IPO申請終止也會隨之增多。
“但即使是在注冊制之下,我們選項目也是比較謹慎的,尺度和之前并沒有太多區別。”前述華南投行人士說道。
又見“堰塞湖”
注冊制改革拓寬了企業上市的大門,越來越多企業通過不同的上市標準走向資本市場。不過,記者注意到,近期排隊上市的企業數量有所增加,“堰塞湖”又有再起之勢。
目前,上交所主板排隊企業71家、深交所中小板49家、創業板293家,科創板120家,總計533家。數據顯示,目前已通過輔導驗收的企業有1家,另外有5家企業報送了輔導備案材料。
上述華南地區資深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對于今天的堰塞湖,大家都是有預期的。堰塞湖下,會有一大批企業半路夭折,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斷。堰塞湖在2017年時就存在,但是沒有積存如此多的企業,我理解,現在的堰塞湖是隨著注冊制產生的現象,和以往產生原因是不同的。”
一位來自頭部券商的投行人士稱,如果2021年A股全面推行注冊制,或迎來IPO高峰期,大批企業涌入A股,破發、退市也將成為常態。
一位前保薦代表人則對企業上市后發行失敗的可能表達了擔憂。“隨著新股數量越來越多,新股稀缺性下降,新股破發越來越多,會導致新股估值的下降,未來一些企業很有可能發行后市值不滿足發行條件進而發行失敗。而對于券商來講,以前的壓力主要在于審核端,未來在發行端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考驗券商的項目篩選能力和對于擬IPO企業的價值判斷和價值發現能力。”他稱。
不僅如此,在2020年有多家券商都因未勤勉盡責督促公司在上市過程中做好信息披露工作而收到了證監會的罰單,證監會多次指出,保薦人等中介機構是資本市場的“看門人”,負有法定的核查把關責任。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