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4 14:17 | 來源:新浪財經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與虧損金額相比,均普智能提出了總額7.5億元的募資計劃,其中將有2.3億元直接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另有1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虧損難改善的背后,均普智能與均勝電子的...
從均勝電子(23.510,2.14,10.01%)分拆出來,沖刺科創板IPO的均普智能交出了一份虧損答卷。
上會稿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的3年間,均普智能兩年出現了虧損,虧損合計超過1.8億元。承接白馬股均勝電子的業務和渠道,均普智能的業績表現令人意外。
與虧損金額相比,均普智能提出了總額7.5億元的募資計劃,其中將有2.3億元直接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另有1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虧損難改善的背后,均普智能與均勝電子的關聯交易更存在數據異常,或有財務造假之嫌。
分拆上市先天不足:未彌補虧損逾7億
上會稿招股書披露,均普智能自2017年設立,距今只有4年時間。資料顯示,均普智能主要提供中高端工業自動化裝配與檢測的智能制造裝備及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業務涵蓋汽車工業、工業機電、消費品、醫療健康等領域,與均勝電子既有汽車領域有重合的一面,也有互補的一面。
設立伊始,均普智能即有并購之累。招股書披露,該公司設立后,因完成全球并購整合承擔了較高的并購貸款利息費用。
2017年6月,均普智能的前身均普有限為收購 Preh IMA 和 Macarius GmbH,分別向中國銀行(3.070,0.00,0.00%)和工商銀行(5.200,0.06,1.17%)申請 7800萬歐元和5900萬歐元的并購貸款,并為此承擔每年約2000萬元的利息費用。截至2020年末,上述并購貸款余額仍有6.67億元。
2018年至2020年,均普智能產生的利息費用分別為3271.68萬元、3564.49萬元和3704.42萬元,呈現逐年走高的趨勢。
承接了均勝電子的并購貸款,均普智能資產負債率一度達100.68%來源:招股書
高額的并購貸款在身,均普智能的資產負債率遠超同行。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該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為100.68%、84.72%和85.62%,而同期行業可比公司平均資產負債率分別為56.54%、48.7%和37.31%。
畸高的資產負債率之下,均普智能抹上了虧損的妝容。2018年至2020年,該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6.57億元、21.93億元以及16.87億元,同期產生的凈利潤分別為-1.31億元、8923.83萬元以及-5383.11萬元。
事實上,算上2017年成立,均普智能未彌補虧損金額高達7.25億元。
與凈利潤變動方向一致,2018年和2020年,均普智能經營性現金凈流入均為負值,其中2018年為-5572.91萬元,而在2020年則為-1.22億元,現金凈流出加劇。
先天不足疊加后天業績失利,資本市場成為均普智能的“救命糧草”。此次科創板IPO,均普智能的募資總額達到7.5億元,其中2.7億元投入均普智能制造生產基地項目建設,2.3億元用于償還銀行并購貸款,1.5億元用于工業4.0產品技術升級應用及醫療機器人(10.220,-0.20,-1.92%)研發項目,另有1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有意思的是,這一募資金額剛好完全覆蓋均普智能的未彌補虧損數額,或為其將來進行分紅埋下伏筆。
關聯交易數據打架:采購和銷售相差4000萬
均普智能沖刺IPO,均勝電子董事長王劍峰顯然是最大贏家。
招股書顯示,王劍峰通過持有均勝集團52.5%股權間接控制均普智能60.81%股權,同時王劍峰通過韋伯咨詢間接控制均普智能17.37%股權,合計控制均普智能78.18%股權,為均普智能實際控制人。
事實上,王劍峰還是均勝電子的實控人。均勝電子2020年年報顯示,均勝集團及王劍峰分別持有公司34.85%和2.4%股權,合計持有公司37.25%股份,均勝集團為控股股東,王劍峰為均勝電子實際控制人。
按此,均勝電子和均普智能構成關聯方。值得注意的是,均普智能的營收中,均勝電子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018年到2020年,均普智能關聯銷售金額分別為1.95億元、2.64億元和3.9億元,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1.78%、12.03%和23.14%,相比2019年,2020年的營收占比幾近翻倍。關聯交易的對象均為均勝電子及后者子公司。
均勝電子通過旗下5家子公司向均普智能采購商品來源:招股書
據問詢函回復披露,均勝電子通過5家子公司向均普智能進行采購,其中主營汽車電子系統的Preh GmbH,2018年到2020年間,采購金額分別為1.77億元、1.49億元以及2.77億元。均勝電子2020年年報顯示,Preh GmbH系其持股100%的境外公司。
在采購端,均勝電子披露的采購數據與均普智能披露的銷售數據差異顯著 來源:均勝電子2020年年報
以2020年為例,這一年,均勝電子以3.9億元的采購總額,成為均普智能第一大客戶。而在均勝電子2020年年報里,披露的采購數據卻與均普智能存在較大差異。
經梳理發現,均勝電子對均普智能的采購主要為均普智能母公司及4家境外子公司,其中金額較大的為兩項,一項是對均普智能母公司采購1.59億元,另一項是對PIA Automation Bad Neustadt GmbH采購1.89億元。均普智能招股書顯示,PIA Automation Bad Neustadt GmbH系該公司境外全資子公司。
按采購端梳理,均勝電子2020年對均普智能采購金額合計3.496億元,與均普智能披露的3.9億元銷售額,差額達到4000萬元。
同樣,按上述方式梳理,2019年,均勝電子對均普智能采購金額合計為2.24億元,與均普智能披露的2.637億元銷售額,差額超過3900萬元。
事實上,2019年,均勝電子對全部關聯方采購商品和勞務總額為2.54億元,即便全部用于均普智能采購,也低于后者披露的2.637億元銷售額。
4000萬元的關聯交易數據差異因何而來?均普智能是否夸大了關聯銷售的規模并以此做大業績規模?這是市場關心的焦點,也是均普智能上市的必答題。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