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5 10:13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今年上半年,科創板堅守板塊定位,持續推動科技創新企業與資本高效對接。《證券日報》記者據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科創板新增上市公司86家,首發募資金額合計達708.27...
????????7月1日,利元亨登陸A股市場,成為科創板第302家上市公司。在此之前,今年上半年已有86家“2021款”科創板公司完成掛牌。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認為,“科創板堅守板塊定位,通過積極支持具有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能力強的企業上市,推動我國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上半年86家公司上市
????????體現上市條件高包容性
????????今年上半年,科創板堅守板塊定位,持續推動科技創新企業與資本高效對接。《證券日報》記者據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科創板新增上市公司86家,首發募資金額合計達708.27億元。
????????86家科創板新增上市公司“硬科技”成色十足,集中于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據數據統計,86家公司涉及八大行業,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27家)、生物醫藥(24家)、高端裝備制造(13家)等三大行業的公司數量較多。
????????上市公司數量的穩步增加,離不開上市條件的高包容性。董忠云表示,“在制度設計上,科創板在盈利狀況、股權結構等方面通過差異化安排,增強對科技創新企業的包容性,通過引入‘市值’指標,與收入、凈利潤、現金流、研發投入等財務指標進行組合,設置5套差異化上市標準,不再對持續盈利有硬性要求,為未盈利企業和特殊架構企業打開上市通道,滿足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科技企業融資需求。”
????????據數據統計,截至6月30日,今年已有2家未盈利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董忠云表示,“科創板的落地,讓國內發展潛力大的科技創新企業能夠獲得更多資本支持,從而快速發展。”
????????研發投入和研發水平是檢驗科創板上市公司科創屬性的硬核指標。據數據統計,86家公司今年一季度研發投入金額達17.24億元,同比增長43.48%。剔除19家未公布研發人員數據的公司,剩余67家公司中,平均每家公司研發人員數量約209人、占員工總數的比例超14%,各項指標均顯著高于其他市場板塊。
????????得益于持續穩定的高研發投入,86家公司科技創新能力強勁,整體維持了較強的盈利水平。86家公司2020年共實現營業收入1254.47億元,同比增長13.95%,實現歸母凈利潤134.38億元,同比增長54.92%;2021年一季度共實現營業收入292.37億元,同比增長89.15%,實現歸母凈利潤28.31億元,同比增長266.24%。
????????除已上市的公司外,科創板排隊等待審核的后備軍也較為充足。《證券日報》記者據上交所官網數據梳理,截至6月30日,上交所科創板新增受理企業達114家。
????????“科創板試點注冊制改革作為增量改革的重大探索,為創業板等存量市場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粵開證券首席市場分析師李興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資本市場改革的持續推進,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注冊制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市場主體的歸位盡責意識明顯增強,優勝劣汰機制進一步健全,市場法治供給取得突破性進展,投資者保護渠道更加暢通,市場預期明顯穩定,市場整體生態呈現積極向好變化。
????????兩大關鍵詞
????????劇透科創板改革發力點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上交所第十一次會員大會指出,科創板經過近兩年的建設,已切實擔負起了服務科技創新的國家使命,成為“硬科技”企業上市的首選地。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作為一個全新的子市場,科創板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處于起步階段,發展空間巨大。”
????????董登新建議,科創板繼續從外部環境與內部機制兩方面進行優化。“就外部環境而言,應保持足量優質的上市資源供科創板篩選;內部機制方面,多措并舉繼續提高科創板市場化程度,提升服務科技創新能力。”
????????對于下半年科創板改革的發力點,董登新給出兩個關鍵詞,即“加速納新”和“加大創新”。“科創板必須通過加速納新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基本容量。畢竟沒有容量的市場,不僅無法接納大資金的進入,而且會導致投資人氣不足,從而出現發展滯阻的現象”。
????????“此外,科創板還應加大改革創新力度。”董登新建議,科創板作為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各項改革應走在其他市場前面,如可考慮率先取消新股申購的市值配售規則、實行“T+0”、取消個股漲跌幅限制、延長交易時間等,進一步打好“改革創新牌”。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