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3 09:11 |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首藥控股此次IPO有眾多疑點,尤其是科創屬性遭質疑及業績持續虧損,讓人看不到希望。對于本網發去的求證函,該公司選擇了閉口不言。...
8月20日,首藥控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藥控股)科創板IPO已提交注冊。中信建投證券為其保薦機構,擬募資20億元。該公司是一家處于臨床研究階段的小分子創新藥企業,研發管線涵蓋了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瘤、肝細胞癌、胰腺癌、甲狀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重點腫瘤適應癥及II型糖尿病等其他重要疾病領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通過調查發現,首藥控股此次IPO有眾多疑點,尤其是科創屬性遭質疑及業績持續虧損,讓人看不到希望。對于本網發去的求證函,該公司選擇了閉口不言。
核心專利多為收購
據披露,首藥控股公司目前已形成集AI藥物設計、藥物化學、生物學、藥物代謝動力學、毒理學、藥學研究、臨床研究、運營管理、質量管理于一體的全流程創新藥研發體系。然而,專利權人為首藥控股的為5項,上市科創板“壓線”通過(要求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檢索后發現,專利權人為首藥控股的專利“作為FAK/Pyk2抑制劑的2,4-二氨基-6,7-二氫-5H-吡咯并[2,3]嘧啶衍生物”,其申請人為子公司賽林泰,而且該項專利的授權公告發布日是在2016年9月。招股書中披露的多項與正大天晴、潤眾制藥等共同擁有的發明專利,其申請人同樣是子公司賽林泰。
招股書還披露,賽林泰于2010年開始專注于創新藥物的研發,2019年年初已擁有多個在研管線產品且其中SY-707和SY-1530等產品已進入臨床階段;首藥控股則是成立于2016年,2019年3月收購賽林泰的主要研發項目及相關無形資產,后于2020年8月收購賽林泰剩余全部股權。
也就是說,首藥控股在2016年9月獲得前述專利授權時,賽林泰還并非是首藥控股的子公司,兩家公司處于相互獨立狀態。這也就意味著首藥控股作為簽署專利的專利權人,實質上為繼受取得,作為發行主體的首藥控股母公司是否具有獨立研發能力值得質疑。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還注意到,2020年8月,經公司股東會審議通過,首藥控股與李文軍、李明簽署《股權購買協議》,各方一致同意由公司受讓李文軍、李明合計持有的賽林泰1950萬元出資額,轉讓對價根據評估結果進行確定,賽林泰凈資產的評估值為894.58萬元。不過,因為首藥控股通過收購賽林泰才能夠具備持續經營能力并申請科創板IPO的基礎,在此背景下,賽林泰凈資產的評估值為894.58萬元,其合理性值得懷疑。
三年虧損3.88億元
首藥控股上市是適用第五套上市標準的研發型企業,產品均處于研發階段,目前尚無獲批上市銷售的藥品。招股書顯示,該公司共有23個在研項目,均為1類新藥,其中11個自主研發管線,12個合作研發管線。自主研發項目中,1個產品已進入II/III期臨床,1個產品進入II期臨床,4個產品進入I期臨床。合作研發項目中,有1個產品進入II/III期臨床、1個產品進入II期臨床,8個產品進入I期臨床。
由于暫未有產品在市面上銷售,首藥控股目前仍未實現盈利,處于虧損狀態。
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首藥控股實現營業收入1997.6萬元、1154.76萬元、701.91萬元,主要為2017年之前合作研發項目產生的持續性里程碑收入,以及一些少量為技術服務收入;對應凈利潤分別為-2181.53萬元、-3598.57萬元、-3.3億元,三年累計虧損3.88億元;報告期內的累計未彌補虧損為3.01億元。
首藥控股在招股書直言,未來一段時間內,公司將可能繼續虧損,累計未彌補虧損金額持續增加,導致無法進行利潤分配,并會給資金狀況、研發投入、業務拓展、人才引進及團隊穩定等方面帶來不利影響。
市場質疑,資金賭在首藥控股的研發上,到底有多大風險?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將繼續跟蹤報道首藥控股IPO進展。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