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7 09:26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澳華內鏡是由顧康、顧小舟父子掌舵的科創企業。50后的顧康憑借一身光學的技術活兒,白手起家創立了澳華內鏡;80后的顧小舟頂著博士光環亮相,為公司未來發展增添了更...
一門軟技術如何練就一身“硬本領”?剛剛登陸科創板上市的澳華內鏡用27年的磨礪,揭示了其背后的奧秘。
十年磨一劍。從投身內窺鏡領域到推出國產軟性電子內窺鏡,澳華內鏡用11年時間打破該領域對進口設備的依賴。此后十多年,公司精益求精練內功、重創新,不斷縮小與國外企業的技術差距,并在國際市場擦亮中國企業的“名片”。
澳華內鏡是由顧康、顧小舟父子掌舵的科創企業。50后的顧康憑借一身光學的技術活兒,白手起家創立了澳華內鏡;80后的顧小舟頂著博士光環亮相,為公司未來發展增添了更多科創的活力。初見顧小舟,他正聚精會神盯著電腦,通過網上路演回應投資者對公司的關切。“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發展問得比較多,我們得認真答、用心做,讓投資者看到公司的未來、對我們放心。”澳華內鏡實際控制人、總經理顧小舟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說。
以“柔”克剛打破進口依賴
內窺鏡設備對市場而言并不陌生,通常是消化科室所用的胃鏡、腸鏡。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窺鏡市場一直被進口產品所占據。1992年,36歲的顧康毅然從國營光學儀器廠“出走”,希望靠技術改變這一市場格局。兩年后,他創立了自己的內窺鏡公司——澳華內鏡,從此將一門“軟技術”練成了“硬本領”。
內窺鏡是集圖像傳感器、光學鏡頭、照明光源、鏡體裝置等部件為一體的專業醫療設備,按鏡體是否可彎曲分為硬管內窺鏡和軟性內窺鏡兩大類。顧小舟向記者介紹稱,軟性內窺鏡常經由人體天然腔道深入體內,鏡體較長且需具備一定柔性,光電信號傳輸距離較遠。鏡體插入部直徑較小且功能集成豐富,對設計工藝及制造技術的要求更高,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這就是公司常年來在產品研發中不斷精進的‘硬科技’,也是外來者很難攀越的‘高門檻’。”
在顧小舟的記憶中,公司創業初期,父親顧康一直專注底層技術研究,他帶領公司先后突破內窺鏡光學成像、圖像處理、鏡體設計、電氣控制等領域的多項關鍵技術,用一個個自主創新的產品,逐漸在外資壟斷的軟性內窺鏡市場為國產設備打出一片天地。
2005年,澳華內鏡推出首代電子內鏡系統VME-2000,成為國內最早的國產軟性電子內鏡之一,打破了該領域完全依賴進口設備的局面。公司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引進,追趕國外先進技術。2010年以來,公司陸續推出VME-2800 電子內鏡系統,搭配首款國產電子鼻咽喉鏡和電子支氣管鏡;國內首臺自主研發的具有分光染色(CBI)功能的電子內鏡系統AQ-100,具備對早癌等病變的臨床早期診斷和篩查能力;新一代AQ-200 全高清光通內鏡系統,創新性地采用激光傳輸技術和無線供電技術,顯著提高了臨床操作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相比進口產品體現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他是一個極具開拓精神的人,創業伊始就希望把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內窺鏡產業發展得更好。”顧小舟的言語中透露著對父親的崇拜。
一“鏡”到底打造民族品牌
資本市場不乏一批子承父業的“創二代”,他們銳意創新、勇于擔當,不斷書寫著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新答卷”。顧小舟是較早參與公司經營的“創二代”,從監事到董事,再到總經理,他一步步從幕后走向臺前,與父親攜手將澳華內鏡送上科創板。
站在科創板的聚光燈下,顧小舟不僅肩負著“創二代”的使命和責任,更承載著外界對科創“新掌門”的期許。
身為“創二代”,顧小舟坦言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傳承,二是創新。“傳承是多個維度的,包括公司核心業務、運營管理、企業文化等。公司將會一直專注內窺鏡領域,這是公司的‘看家本領’,我們要傳承下去。”同時他強調,光有傳承是不夠的,一定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樣的企業才有生命力,才能基業常青。
創新,是時代賦予科創“新掌門”的使命,更是顧小舟引領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引擎”。談及公司所儲備的創新產品,顧小舟如數家珍:“我們正在開展4K超高清軟性內窺鏡系統、內窺鏡機器人、3D 軟性內鏡等項目,目前都取得了階段性研發成果。”在他看來,相比外資企業,澳華內鏡的一個獨特優勢就是更懂本土市場。“我們完全可以根據最新的臨床需求開發相關的產品,從市場和臨床需求出發精進技術,及時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讓顧小舟引以為傲的是,公司正在研發的4K超高清軟性內窺鏡系統應用的相關技術,已經處于全球領先或首創。伴隨公司登陸科創板,上述一系列新產品的研發進度也將按下“快進鍵”。
創新的腳步日益加快,國際化的布局也被提上日程。面對國內外不同的市場環境,顧小舟也有著差異化的戰略安排。“目前,公司仍以國內市場為主,以系統化策略對國內市場精耕細作,將產品應用從消化科,陸續擴展至呼吸科、耳鼻喉科、婦科、急診科等臨床科室。同時,我們會逐步開拓國際市場,將一個個高品質好產品推向世界舞臺。”事實上,憑借著優異的質量和良好的口碑,澳華內鏡已經有不少產品進入德國、英國、韓國等發達國家市場。
顧康為公司開辟出一條內窺鏡國產化之路。澳華內鏡的愿景是“成為國際領先的內鏡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顧小舟表示,他對實現這一目標信心十足。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