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2 15:37 |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公募基金仍將是居民資產配置A股的重要渠道,有望為A股市場提供近萬億元增量資金。
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北向資金凈流入A股市場3431億元,直追2019年全年3517億元紀錄。展望2022年,多家機構預測,外資、公募基金及險資等會繼續加碼布局A股市場,增量資金穩步流入的趨勢不改。同時,IPO料保持平穩節奏。
增量資金值得期待
機構普遍對A股2022年資金面持樂觀態度,預期機構化趨勢和居民資產增配權益市場因素是股市的有力支撐。
公募基金仍將是居民資產配置A股的重要渠道,有望為A股市場提供近萬億元增量資金。中信證券預計,公募基金2022年全年流入A股市場規模或達8500億元。中金公司較為樂觀,預計2022年股票型和混合型公募基金對A股增量資金貢獻可能在0.9萬億元至1.2萬億元。招商證券預計2022年約有1.2萬億元公募基金增量規模。
與今年春節以來“短錢”驅動市場快速輪動不同,2022年以機構為主的“長錢”定價權將明顯增強。中信證券預計,銀行理財公司權益凈流入3000億元,險資凈流入2000億元。中金公司同樣認為,2022年險資有望為市場帶來約2000億元增量規模,估計2022年社保及養老體系資金增量為500億元至1000億元。同時,萬億元左右的日成交額可能成為A股成交常態。興業證券認為,險資會隨著保費收入逐步回升而進入小幅回流狀態,社保、養老、企業年金等約有2000億元增量。
北向資金方面,機構普遍給出3000億元至4000億元水平的增量規模預期。中信證券預計,2022年北向資金將增配A股,凈流入4000億元左右,相比2021年3500億元左右的水平小幅上升。中金公司表示,海外資金全年凈流入A股規模可能在2000億元至4000億元。興業證券預計,2022年外資流入將保持兩三千億元量級。
國際投行普遍唱多A股。高盛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師劉勁津表示,2022年將有約750億美元北向資金流入A股,在北向資金凈流入持續增加、居民資產配置逐漸向股市轉移等預期影響下,充裕的流動性將為A股繁榮向好提供有力支撐。另據瑞銀測算,2022年北向資金凈流入A股市場的規模有望達到30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資管巨頭先鋒領航集團將在2022年一季度推出先鋒領航中國精選股票基金,投資中國在岸和離岸股票。
“預計2022年仍是增量資金踴躍入市的年份,增量資金將帶來結構性行情。”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啟堯說。
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
在增量資金穩步進場的同時,2022年IPO將保持常態化,一二級市場有望實現動態平衡。
Wind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A股市場首發公司482家,首發募集資金規模4614.33億元,首發家數刷新歷史紀錄,募資規模接近2020年4742億元水平。
“結合注冊制下IPO情況及發行節奏判斷,2022年IPO整體會保持常態化趨勢,注冊制改革將帶來更多融資活水。市場流動性總體充裕,在鼓勵和吸引更多長期資金入市等政策支持下,有助于形成一二級市場平衡新生態。”湘財證券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李康說。
“預計2022年注冊制有望全面落地,退市執行力度將持續提高,‘入口端’和‘出口端’的重大變革將進一步引領市場蛻變。”中信證券總經理楊明輝在中信證券2022年資本市場年會上表示。
總體來看,宏觀因素對2022年股市相對有利,需更多關注經濟增長與通脹情況對宏觀流動性的影響。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師王漢鋒預計,2022年全年A股市場權益融資額在1.3萬億元至1.8萬億元;2022年股份凈減持規模在4000億元至6000億元;滬深港通南向凈流入資金體量在2000億元至4000億元。另據招商證券預計,2022年全年IPO約為4360億元,定增規模4800億元,保守估計2022年重要股東凈減持4370億元。
“下一步將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發揮股權融資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證監會將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堅持系統觀念,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把注冊制改革各項準備工作做得更扎實、更細致、更周全,優化發行定價機制,提高招股說明書披露質量,進一步厘清中介機構責任等工作,為全市場推行注冊制改革打牢堅實基礎。”證監會發行部副主任李維友此前表示。
推進投融資動態平衡
“我國股市一二級市場正在實現平衡協調發展,突出表現在嚴把入口關前提下,科學合理保持IPO常態化;加快推進投資端改革,鼓勵和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保持市場穩定,為全面實行注冊制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說。
在做好融資端改革的同時,推進提升投資端的活躍度。目前,資本市場深改正在穩步推進,A股市場加速構建長錢“愿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環境。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接近監管部門人士處獲悉,監管部門正按照國家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統一部署,研究推出進一步擴大資本市場開放的相關舉措。具體包括,優化和拓展外資參與境內證券期貨市場的渠道和方式,擴大商品和金融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推出更多國際化品種;深化境內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完善和拓展滬倫通機制,健全境外主體境內發行上市制度,完善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制度等。
監管部門已明確,充分考慮投融資的動態積極平衡,實現資本市場可持續發展。海通證券認為,在投資者資產配置偏向權益的背景下,多項政策制度有望成為這一趨勢的推進器,比如不斷壯大市場買方力量,持續優化中長期資金入市環境,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等。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認為,銀行和保險資金、養老保險基金等都是“長錢”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資金對于安全性的需求高于對盈利的需求,因而更注重價值投資。他建議,鼓勵中長期資金入市,應進一步加強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的透明度,放寬準入門檻,提高權益類投資者比例。同時,應強化引導中長期價值投資導向,減少題材炒作,嚴厲打擊市場內幕交易違規行為。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