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5 08:21 | 來源:鋅財經 | 作者:俠名 | [電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叮咚買菜當天的股價直接就暴跌超過20%。而在上市之后的9個月時間,叮咚買菜的股價一直處在這種“跌跌不休”的狀態,由發行時的23.5美元跌到如今的3.79美元,市值縮水超83%...
因為一則通告,叮咚買菜再度陷入輿論危機。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稱,在叮咚買菜位于北京的前置倉內,存在死魚冒充活魚、更換過期標簽等問題,3月17日,北京市場監管局官方通報:已對叮咚買菜啟動調查。
消息一出,叮咚買菜當天的股價直接就暴跌超過20%。而在上市之后的9個月時間,叮咚買菜的股價一直處在這種“跌跌不休”的狀態,由發行時的23.5美元跌到如今的3.79美元,市值縮水超83%。
事實上,食品衛生可能只叮咚買菜背后經營問題中的冰山一角,它還有很多其他困擾,比如說,至今還沒有實現盈利,全靠資本輸血。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叮咚買菜2019年、2020年,凈虧損分別為18.7億元、31.8億元;而2021年前三季度就虧損了51.1億元。不到三年的時間,叮咚買菜就已經虧了超過100億元。
如此巨大的虧損,一方面是與叮咚買菜的“前置倉”模式,而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它的花錢大手大腳,過度營銷。
傳統生鮮電商的供應鏈模式,是在郊區租一個倉庫,等用戶下單后,先從倉庫發貨到附近的服務站,再由快遞小哥從服務站出發送貨上門。 而叮咚買菜采用的前置倉,則是在市里直接設立倉庫,配送周圍三公里內的用戶。這么做確實給用戶帶來便利了,但是相應的成本也就上去了。
據東北證券的研報表示,前置倉模式由于成本高,需要單量及客單價這兩個數據都高,才能實現盈利。 就拿一個300平方米的前置倉舉例,配送一單的成本在在10-13元左右。 也就是說,在客單價60元、毛利率20%的情況下,單個前置倉的單量需達到1000單才能實現盈利。而 叮咚買菜去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毛利率僅為18.24%,再加上此前招股書公布的客單價57元,至今叮咚買菜大部分城市的前置倉仍未實現盈利。
想要實現盈利,就得提高客單量,而想提高客單量,就得獲取更多新用戶。而拉新恰恰是叮咚遭遇的另一個痛點。
目前,叮咚買菜主要的拉新方式是地推和線上廣告。地推是就專門在社區門口設立攤位,下載app就送一些菠蘿或者牛奶,注冊成為用戶就送108元的紅包等等。但是,這種拉新方法成本極高,此前,一位生鮮電商平臺負責人,曾經算過一筆賬:按照50元定向成本和三分之一的留存率計算,叮咚買菜的拉新成本高達166元,是普通的社區店的8倍。
而花掉了大量資金做的補貼,獲取到的用戶卻不是那些核心的高質量用戶,而是大爺大媽。一個小區的老大爺們聯手拎走了一箱箱牛奶和雞蛋,這樣的場景在這幾年叮咚擴張的城市里屢見不鮮。而對于生鮮電商平臺來說真正需要的用戶是80后、90后,對他們來說時間才是最大的成本,所以愿意花錢買送菜上門的服務。盲目大手筆的燒錢能否培養起年輕用戶的消費習慣?顯然不能。
“燒錢起來的都是偽需求,這是2018年,朱嘯虎曾經評價滴滴的一句話,朱嘯虎投資滴滴的時候是2012年的冬天,那年冬天北京下了三場雪,每下一場雪滴滴用戶數就翻一倍,這完全靠剛需自然增長,不是靠補貼的。”
而叮咚買菜雖然也出現過一段時間的自然增長,但這只不過是黑天鵝事件帶來的全行業爆發,人們困在家中無法出門。但是疫情能一直持續么?用戶能永遠被困在家中嗎?顯然不能。
APP 商店的數據顯示,叮咚買菜自2月11日登頂生鮮APP下載排行第2名以后,隨后持續暴跌,及至3月11日,下載排名已經跌至谷底的11名。潮水過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其實一直以來,投資機構瘋狂跟進生鮮電商的原因在于,它講了一個充滿想象力的故事,3000億的服裝市場供養出了淘寶,1000億的3C市場供養出了京東,而生鮮電商市場卻高達5萬億。
但是當資本趨于冷靜,各大企業開始拼持久的時候,把融資當做業務發展重要支撐的叮咚買菜,還能撐多久?沒人知道。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