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1 08:25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李炳瑤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研究該公司提供的上市資料時,《電鰻快報》注意到,報告期內,德爾瑪的各項費用居高不下,因此削弱了該公司的盈利能力。另外,該公司的研發費用僅為銷售費用的三分之一...
《電鰻快報》文 / 李炳瑤
3月25日,廣東德爾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爾瑪)申請創業板IPO審核狀態變更為“中止”。招股書顯示,德爾瑪公司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旗下德爾瑪和飛利浦品牌。其中德爾瑪品牌主要銷售家居環境類小家電產品,飛利浦品牌主要銷售水健康類家電產品。
在研究該公司提供的上市資料時,《電鰻快報》注意到,報告期內,德爾瑪的各項費用居高不下,因此削弱了該公司的盈利能力。另外,該公司的研發費用僅為銷售費用的三分之一,其償債能力較弱 海外子公司多為虧損。
各項費用居高不下 削弱盈利能力
招股書顯示,從2018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德爾瑪的應收賬款凈額別為 1.49億元、1.87億元、3.35億元和 2.76億元,占各年末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24.94%、21.37%、22.96%和19.95%。
應收賬款的不斷增加影響到了德爾瑪的現金流。財務數據顯示,報告期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725.52萬元、2.75億元、2.55億元和 -3163.76萬元。
在存貨方面,報告期內,德爾瑪的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 2.54億元、2.99億元、3.55億元和 4.67億元,占流動資產比例分別為42.53%、34.18%、24.29%和33.79%。存貨跌價準備金額分別為894.85萬元、2989.28萬元、2715.74萬元和1635.73萬元,占當年存貨賬面余額的比例分別為3.41%、9.08%、7.11%和3.38%。由此可見,該公司的存貨賬面價值基本占到該公司流動資產的三成。
此外,在報告期內,德爾瑪的營業成本分別為6.46億元、9.66億元、15.09億元和9.01億元。由此可見,德爾瑪的營業成本也在持續大幅增長。營業成本、應收賬款、存貨的增加,多方面的原因擠壓了德爾瑪的凈利潤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期各期,德爾瑪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呈下降趨勢,分別為33.23%、36.37%、 32.26%和27.78%。
在德爾瑪營業成本的構成中,其管理費用也在增加。從2018年至2020年,德爾瑪的管理費用為7,040.00萬元、8,159.37萬元和9,506.57萬元??梢姡聽柆數墓芾碣M用在逐年升高。
通常情況下,上市公司的管理費用要法律訴訟費。值得注意的是,截至該公司招股說明書簽署之日,德爾瑪及其控股子公司存在尚未了結的訴訟或仲裁案件,其中單筆涉訴金額在 100 萬元以上(含 100 萬元)的案件合計 6 筆。
此外,天眼查還顯示,德爾瑪共涉司法案件40起,作為被告的比例為48.9%,案由多以侵害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居多。
截至2021年8月31日,德爾瑪及控股子公司共持有626項境內主要專利和10項境外主要專利,其中境內專利包括4項發明專利、321項實用新型專利及301項外觀設計專利。
研發費用僅為銷售費用的三分之一
隨著近幾年米家ODM業務的快速擴張,德爾瑪通過其實現的銷售收入也迅速增長。2019年德爾瑪于開始與小米合作并開展米家ODM業務,由德爾瑪負責產品開發、物料采購及成品生產,并以協議價格銷售給小米,由小米負責渠道銷售。
從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德爾瑪通過米家ODM業務分別實現營收7182.15萬元、2.71億元和2.92億元,占主營收的4.74%、12.19%和23.44%。
目前,小米已成為德爾瑪2021年上半年第一大客戶。雖然德爾瑪可以利用小米現有的渠道做大營收,但由于米家品牌產品定位于性價比,且主要采用利潤分成模式,導致毛利率下滑。
米家ODM業務的毛利率低于德爾瑪自有/授權品牌產品的毛利率,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米家ODM業務毛利率分別為27.53%、19.18%及12.34%,同期德爾瑪綜合毛利率也從36.33%下降至27.8%。
德爾瑪認為,“如果未來公司米家ODM業務收入規模和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進一步提高,或者米家ODM業務毛利率進一步下降,將可能拉低公司整體毛利率,從而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
作為自帶互聯網電商基因的德爾瑪,其產品大部分為線上銷售,主要通過電商平臺、線上直銷和線上經銷的方式在淘寶、京東等主流電商平臺進行銷售。
從2018年至2020年,該公司線上銷售收入分別占總營收的70.56%、71.58%和61.68%;而線下銷售額分別僅占總營收的16.96%、22.5%和26.88%。
另外,注重線上銷售則意味著德爾瑪將要付出更高的推廣營銷費用和平臺費用。 從2018年至2020年,德爾瑪銷售費用分別占總營收的13.73%、16.92%和15.41%;其中促銷推廣費和平臺使用費及傭金占銷售費用比重最高,2020年該公司促銷廣告費占比達47.27%、平臺使用費及傭金占比達21.07%。
德爾瑪也存在“重營銷、輕研發”的問題。報告期內,德爾納的研發投入分別為4225.01萬元、5438.5萬元、7496.98萬元和5128.98萬元,同期銷售費用為1.33億元、2.57億元、3.43億元和1.88億元。由此可見,德爾納的研發費用不及其銷售費用的三分之一。
與同行相比,德爾瑪的研發費用率略低于同行平均水平。從2018年至2020年,該公司研發費用率分別為4.37%、3.59%和3.36%。
德爾瑪也在招股書中強調,“如果公司未來不能根據市場需求變化進行產品創新、業務模式創新以及技術創新,或者對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判斷失誤,則公司相較競爭對手可能難以保持競爭優勢,從而對公司的市場份額、發展前景以及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償債能力弱 海外子公司多虧損
截止目前,德爾瑪已經建立了相對成熟的品牌矩陣,通過不同品牌覆蓋不同品類產品,切入不同的消費場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與同行公司相比,德爾瑪的償債能力卻不像其營收、凈利潤那樣令人樂觀。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德爾瑪報告期內的(合并)資產負債率分別為51.39%、53.24%和48.73%,而同期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別為45.31%、40.84%和42.93%,都比德爾瑪低。
此外,德爾瑪報告期內的流動比率分別為1.12次、1.15次和1.46次,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值為1.84次、2.28次和2.78次,都高于德爾瑪;速動比率分別為0.64次、0.76次和1.11次,同行可比公司均值為1.37次、1.83次和2.38次,也都高于德爾瑪。
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德爾瑪的境外業務也并不順利。截至招股書簽署之日,德爾瑪在中國香港、美國、捷克、德國、英國、西班牙擁有9家控股子公司。其中6家境外控股子公司的主營業務均為在當地銷售、出售德爾瑪產品或德爾瑪收購的飛利浦水健康產品,還有3家未實際開展業務。
但招股書顯示,上述境外控股子公司中除德爾瑪香港、香港水護盾及尚未出資的北美水護盾外,其余子公司最近一年盈利情況都處于虧損狀態,境外業務的虧損或拖了德爾瑪的后腿。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