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 14:07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振華風光分別實現營收2.57億元、3.61億元和5.02億元,凈利潤則分別為6925.01萬元、1.05億元、1.77億元,公司業績呈現穩健增長之勢。......
近年來,貿易摩擦加劇令芯片行業出現國產替代趨勢,國內半導體行業因此迎來新的發展機會。在此背景下,國內半導體企業紛紛抓住行業利好機會,陸續沖擊IPO。根據wind和上交所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6月25日,共有90家半導體企業申報IPO、開展上市輔導等,貴州振華風光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振華風光”)就是其中之一。
據上交所披露,4月15日,振華風光在科創板首發上會,擬發行股份不超過5000萬股,擬募資12億元,用于投資“高可靠模擬集成電路晶圓制造及先進封測產業化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振華風光分別實現營收2.57億元、3.61億元和5.02億元,凈利潤則分別為6925.01萬元、1.05億元、1.77億元,公司業績呈現穩健增長之勢。
不過,盡管振華風光業績表現良好,其存在的“重大項目研發人員數量不足”、“應收賬款高企”、“現金流情況不佳”、“與股東持股企業關聯交易較多”等問題仍然備受投資市場質疑。
研發人員受教育程度不明 重大研發項目遭遇人才緊缺
公開資料顯示,振華風光主要從事高可靠集成電路設計、封裝、測試及銷售,公司產品包括信號鏈及電源管理器兩大類,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電子、核工業等高精尖領域。
軍工電子行業、集成電路行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行業,在芯片設計、工藝制程等方面對創新型人才的數量和專業水平均有很高要求。據招股書披露,截至目前為止,振華風光共有研發人員100人,數量上和同行中可比公司不相上下,不過,振華風光并未披露相關研發人員的學歷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本次IPO擬募集資金12億元,其中9.5億元用于高可靠模擬集成電路晶圓制造及先進封測產業化項目。據振華風光首輪問詢回復,本次擬建的6英寸晶圓線需配置105人。但截至目前,振華風光的晶圓生產制造工程師人數僅為35人,還有70人的人才缺口將如何補充?
對此,振華風光表示,公司將通過獵頭公司、社會招聘、校園招聘等多種方式進行招聘。
不過,對于振華風光而言,要補充這70人的人才缺口并非易事。
由于國內集成電路行業發展時間較短、技術水平較低、人才培養周期較長,因此高端專業人才十分緊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 版)》顯示,國內集成電路人才缺口已經達到 25.20 萬人。加上振華風光地處貴州,缺乏集成電路相關學科的一流科研院校,受地域條件限制,公司想要引進高端人才,或具有較大難度。
此外,報告期內,振華風光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385.68萬元、2474.04萬元和4673.72萬元,分別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5.39%、6.84%和9.30%,而同行可比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均值分別為19.05%、19.44%、22.70%。縱向來看,振華風光研發費用呈現增長趨勢,但橫向比較卻明顯落后于同行可比公司。
對此,振華風光解釋為:2019 年至 2020 年,公司研發費用率略低于可比公司均值主要系公司研發人員在承擔公司內部研發職責之外,還承擔了大量的國撥資金項目研發任務,按照研發投入占當期營業收入比重計算,報告期內公司研發投入占比較高,整體呈快速上升趨勢,2021 年度,公司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上升至 20.62%。
(研發投入情況)
然而,即使將國撥項目研發投入資金計入公司研發費用,2021年振華風光的研發投入也仍然低于同期可比公司均值。此外,上述操作是否合理也有待商榷。
那么,研發費用投入較少帶來了什么后果?據招股書披露,截至目前為止,振華風光共擁有 58 項專利,其中,有40項為實用新型專利,18 項為發明專利。然而,18項發明專利中有17項均在2012年至2013年期間取得,此后至今,振華風光僅在2019年取得1項發明專利。
作為一家以高新技術立身的企業,振華風光近幾年發明專利數量較少,無疑發出一個危險信號。
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雙高 應收票據中商業匯票占大頭
振華風光上會稿顯示,2019年至2021年的應收賬款分別為1.37億元、2.44億元、2.61億元,占當期營收的比例分別為55.66%、71.02%、54.48%。整體來看,公司應收賬款占比還算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 2021年上半年,振華風光應收賬款為3.83億元,占當期營收的比重竟然達驚人的150%左右。而到了2021年年末,公司應收賬款竟然驟減1.22億元,如此表現又是否合理?
振華風光在第二輪問詢回復中表示,軍工客戶付款審批流程較長、回款速度較慢是公司應收賬款高企的主要原因。
那么,短短半年內,公司是如何從審批流程長、回款速度慢的軍工客戶處收回1.22億元應收賬款呢?
令人遺憾的是,答案是:并未收回。振華風華只是將應收賬款轉為應收票據,從而使公司應收賬款數據“更好看”。
振華風光對第二輪問詢回復稱,2021年末,公司應收賬款余額較 2020 年末增加,應收賬款余額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較 2020 年末下降,主要系隨著銷售規模的擴大,客戶采用商業承兌匯票付款結算增多,應收賬款轉為應收票據的金額增加所致。
上述操作直接導致振華風光的應收票據數額高企。2021年上半年,振華風光的應收票據僅為1.15億元,到2021年年末,公司應收票據驟然飆升至2.7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振華風光的應收票據超95%以上均為商業承兌匯票,銀行承兌匯票占比極少。
(應收票據情況)
通常情況下,銀行承兌匯票的信用和支付效率優于商業承兌匯票,當銀行承兌匯票到期時,可向銀行貼現提前獲取資金,但當商業承兌匯票承兌人無款支付時,則需要購銷雙方自行處理。因此,商業承兌匯票往往具有較高的支付風險。因此,振華風光的應收票據中商業承兌匯票占比如此之高,值得投資者留意。
此外,振華風光的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高企似乎還拖累了公司的現金流表現。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1年,振華風光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7144.6萬元和-2096.33,已連續兩年為負。
盡管現金流狀況不佳,振華風光仍在2020年連續進行兩次分紅,合計分紅金額達1.14億元,操作令人費解。
信披存在明顯失誤 關聯交易引發市場關注
前文提到,振華風光的產品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電子、核工業等高精尖領域,軍工集團是其主要客戶。
通常情況下,軍工產品的毛利率相對較高,因此,振華風光的毛利率幾乎碾壓同行可比公司。據招股書披露,2019年至2021年,振華風光的毛利率分別為64.73%、68.00%、 73.76%,僅次于同行可比公司中的景嘉微(300474)和智明達。
(招股書披露的可比公司毛利率)
不過,振華風光所披露的同行可比公司毛利率數據并不準確。智明達財報顯示,2019年至2021H1,該公司毛利率分別為62.80%、60.6%、68.76%,與振華風光披露的毛利率數據相去甚遠。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失誤直到振華風光上會稿發布、第二輪問詢回復發布仍未作修改,因此,公司信披質量令人堪憂。
除信披問題外,振華風光與神秘大股東張亞持股企業關聯交易頻繁也引發了市場關注。
據了解,深圳市正和興電子有限公司(下稱“深圳正和興”)是振華風光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26.2077%。張亞通過深圳正和興間接持有振華風光 18.8748%的股份,是振華風光實際上的第二大股東。
張亞究竟是誰?
公開資料顯示,張亞是深圳正和興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上市公司國光電氣和正在沖擊IPO的思科瑞的實控人,目前在37家企業擔任董事長、總經理、法人、執行董事、股東等職務。
梳理張亞任職的公司發現,其中部分企業與振華風光來往甚密。
招股書顯示,供應商A是振華風光的第一大供應商,報告期內,供應商A存在向張亞控制的企業及其關聯方采購的情形。此外,振華風光的主要供應商中,深圳市振華微電子(600360)有限公司、成都華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貴州振華群英電器有限公司、中國振華集團永光電子有限公司均與張亞控制的企業及其關聯方之間存在相關電子元器件的購銷業務。
由于關聯交易較多,因此,有市場人士擔憂,振華風光或存在向張亞及其關聯方進行利益輸送的潛在風險。
對此,和訊曾發函向振華風光尋求解釋,但截至目前振華風光方面并未對此做出明確回應。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