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7 09:08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公司自剝離彩電業務以來,從2017年至今,*ST廈華一直處于“*ST”及“ST”狀態“切換中”。在2020年因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且扣非凈利潤為負數情況,公司由“ST”進而被“*ST”...
就在年報即將披露之際,*ST廈華突然被其審計所提前拉響“退市風險”警報。
4月25日,*ST廈華發布監管工作函公告稱,上交所上市公司管理二部當日在與公司審計所尤尼泰振青溝通中了解到,該審計所已發函公司,擬將公司凍牛肉的營業收入列為“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
而“扣除凍牛肉業務收入,公司2021年年報將觸及財務類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將終止上市。”
*ST廈華證券部工作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于審計所溝通函所述“有點突然”。4月26日,*ST廈華公司再度發布收到上交所監管工作函公告,同時在附件中表示公司已回復尤尼泰振青工作溝通函,并表示后續將做好與會計師的溝通,同時,公司第五次發布退市風險提示。
審計所拉響“退市風險”
于*ST廈華而言,2021年財務數據對公司股票終止上市具有重大影響。
公司自剝離彩電業務以來,從2017年至今,*ST廈華一直處于“*ST”及“ST”狀態“切換中”。在2020年因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且扣非凈利潤為負數情況,公司由“ST”進而被“*ST”。
今年1月30日,*ST廈華業績預告被認為公司對外給出相對積極的信號,雖然公司預計扣非前后的凈利潤依然處于虧損狀態,但公司“預計2021年年度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后的營業收入為1.38億元至2億元。”
交易所在業績預告的同日隨即下發問詢函,問題直指公司營業收入大幅新增進口牛肉等業務真實性、公司營業收入扣除等核心。
不過*ST廈華未能在第一時間進行回復,直至延遲至3月1日。在此期間,*ST廈華一度更換了年報審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公開信息顯示,尤尼泰振青于2月10日“臨時”接替已經服務公司三年的會計師大信,變更為公司2021年度審計師。
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上市公司而言,會計師的變更都是極為審慎的,在這個時間點變更會計師較為“敏感”。
*ST廈華在3月2日、3月30日兩次回復交易所問詢函中,依然聲稱,2018年至今,公司所從事的主要業務是農產品及食品供應鏈管理等業務,農產品—肉類是公司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
并堅稱,農產品—肉類—進口凍牛肉/豬肉業務2021年度未經審計營業收入約1.46億元,是可持續性的,該項業務不屬于“未形成或難以形成穩定業務模式的業務所產生的收入”。
但在尤尼泰振青給出的審計意見中均表示,由于未能完成全部審計工作,審計意見尚未形成,無法發布最終意見。
直至4月24日,在監管下發的督促風險提示工作函中,尤尼泰振青“繞過”公司,給出了最終審計意見,認為結合取得的審計證據,同時根據上交所退市指標營業收入扣除的相關規定,經該所管理委員會討論,擬將公司凍牛肉的營業收入列為“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
監管工作函督促公司提示退市風險
上述監管工作函強調“若因扣除凍牛肉業務收入,公司2021年度營業收入扣除后金額小于1億元且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公司股票將于定期報告披露后的次一交易日起停牌,上交所將在15個交易日內作出終止公司股票上市的決定。”
一名資深會計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會計準則上此前對于“主營業務收入”并沒規定的很細,只有“收入”的概念,通常會計師判斷的依據是在企業為完成經營目標而從事的日常活動中的主要活動產生的收入,一般占企業收入的比重較大。
在尤尼泰振青給*ST廈華審計溝通函中特別提到,扣除系依據《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南第2號業務辦理第七號—財務類退市指標:營業收入扣除》(以下稱《營收扣除指南》)的有關規定。
據悉,《營收扣除指南》于2021年11月19日發布并開始執行,明確財務類退市指標中營業收入具體扣除事項,提升財務類退市指標可執行性。目的是對不具備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公司再次進行摸排,提煉出此類公司利用做大營業收入保殼的常見手段,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相關扣除標準。精準打擊空殼公司,力求實現“應退盡退”。
業內人士認為,該規定同時強調了對審計機構的核查要求和責任,明確了旨在要求審計機構扛起“看門人”責任。
在監管工作函中,上交所特別提醒*ST廈華,應根據尤尼泰振青的來函內容和公司實際情況,充分提示公司股票存在的退市風險,要求公司及董監高管理層,按照規定及時、準確、完整地披露與退市有關的信息,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至2020年,公司被審計所大信連續三年出具“非標準意見審計報告”,認為公司可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專家表示,在審計機構與上市公司管理層博弈的過程中,上市公司年報被出具“非標”意見,往往傳遞出上市公司財務、公司治理等方面存在問題。近年來監管不斷加強,年報非標會面臨嚴格問詢,甚至是監管部門的調查。因此,投資者對于這類公司應該更加謹慎。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