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7 14:27 | 來源:經濟觀察網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公開資料顯示,云從科技提供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廣泛應用于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和智慧商業這四大領域。...
5月16日,人工智能科技企業云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云從科技”,688327)通過公告披露其確定在科創板上市并公開發行股票。
公告顯示,云從科技報價區間為4.35元/股-113.60元/股,最終協商確定此次發行價格為15.37元/股。本次公開發行的股份數量為1.12億股,占此次發行后總股本的15.18%(總股本為7.41億股),全部為公開發行新股,公司股東不進行公開發售股份。
依據公告,最終戰略配售數量占發行總數量的30%,預計發行人募集資金總額約為17.28億元。招股書顯示,募資主要用于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升級項目、輕舟系統生態建設項目、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綜合服務生態項目以及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將于科創板上市
公開資料顯示,云從科技提供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廣泛應用于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和智慧商業這四大領域。
量子位聯合創始人李根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說,把科創板作為主要的上市選擇,“過程并不如其他市場(美股或港股)那樣快速”。
從云從科技的IPO進度來看,2020年12月初上交所受理其的科創板上市申請,到2021年3月31日該申請被中止審核,再時隔一年,2022年4月6日,證監會同意云從科技的科創板注冊申請,時隔月余,云從科技確定科創板上市發行價,“科創板真正做好了準備,迎接AI技術創新公司。”
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看到,科創板開閘后,基于政策對科技創新公司的支持,已經有虹軟科技、寒武紀等AI相關的企業成功上市,“示范效應在擴散。”于百程說。
李根對記者稱,云從科技沖刺科創板IPO會成為一個標志性事件,為后面一系列AI領域的公司“打了個樣”。
在李根看來,作為“AI四小龍”之一,創辦最晚的云從科技,創立初期就預見到AI會在未來變成涉及國家安全和戰略的技術,當時就明確了“自主”理念,選擇國內落地并只接受國內資本的投注,這對云從科技短期抬高估值和加速發展無益,不過,在當前國產替代、可控可信的浪潮中,卻有著較大優勢。
募資規模壓縮
“很多人工智能企業依賴高投入實現快速成長,但業績虧損讓企業距離規模化盈利較遠。”于百程道出了產業的現狀,云從科技也不例外,近幾年,它在研發上保持持續高投入的狀態。
數據顯示,2019年-2021年,云從科技分別實現營收8.07億元、7.55億元和10.76億元,呈現穩增趨勢,但其每年的研發費用分別為4.54億元、5.78億元、5.34億元,占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6.25%、76.59%和49.67%,研發投入規模巨大。
通過二級市場進行融資,不僅成為云從科技在內的人工智能科技企業主動謀求競爭優勢的關鍵路徑,在于百程看來,這還是它們尋求資金支持的被動選擇。值得關注的是,與前幾年人工智能領域享受到較高估值有所不同,如今產業及投資側都在聚焦企業的高成長是否能持續,導致上市市值大打折扣。
記者看到,云從科技在遞交招股書時,擬募資額達37.5億元,發行價以及股本確定后的募資額約17.28億元,募資規模壓縮超20億元,明顯低于預期。
從云從科技招股書看,其2019年-2021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40億元、-8.13億元和-6.32億元。“云從科技面臨著幾乎所有AI技術創新企業都面臨的挑戰——尚在虧損。”李根也看到,隨著規模化落地和商用閉環實現,云從科技的虧損在收窄。
“AI企業正處在發展階段。”人工智能產業觀察家鄧偉強覺得,包括云從科技在內的AI企業,上市獲得資金不失為一個邁過寒冬的好選擇。另外,AI企業作為新科技概念股,他認為更容易獲得股票市場青睞,“集資會較好”。
云從科技在公告中披露,其通過上交所網下申購平臺共收到154家網下投資者管理的4283個配售對象的初步詢價報價信息。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