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1 13:14 | 來源:科創板日報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當前,比特技術科創板IPO獲受理,擬募集15億元資金,用于軍用信息化裝備升級與產業化項目、研發技術中心建設項目建設以及補充流動資金。不過在募資用途中,可見兩項將用...
航天及軍工產業集團中天澤,正一手爭取深市上市公司海倫哲(300201.SZ)的控制權,一手力推旗下另一家公司——深圳市中航比特通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比特技術”)在科創板IPO。
當前,比特技術科創板IPO獲受理,擬募集15億元資金,用于軍用信息化裝備升級與產業化項目、研發技術中心建設項目建設以及補充流動資金。不過在募資用途中,可見兩項將用于購置綜合辦公樓的費用,合計耗費5.72億元的募資金額,超過募資總額的三分之一。
擬投入5.72億元募集資金購置辦公樓
比特技術作為國內一家從事軍用通信設備的公司,2014年之前尚在通過承接軍工配套業務積累軍工行業經驗;2015年至2018年,受益于軍隊編制體制改革,才開始將主營業務聚焦于軍工通信領域。
報告期內(2019年至2021年),比特技術營收分別實現1.17億元、2.28億元、3.57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46.26萬元、5836.17萬元、9359.22萬元。
目前比特技術目前已成為火箭軍信息化裝備重要供應商之一,并服務于海軍、陸軍、空軍、戰略支援部隊等軍種。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等軍工單位,報告期內均為比特技術重要客戶。
比特技術報告期內營收、利潤的逐年提升,并沒有換來研發費用的顯著增長。2019年至2021年,研發費用均在6000萬元至7000萬元區間內,占當年總營收的比例逐年降低。
由于主要業務涉及產品研發、組裝、測試等環節,比特技術資產結構以流動性資產為主。報告期各期末,公司流動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 88.73%、91.59%和 93.13%。
比特技術計劃募集15億元人民幣。《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其中有合計5.72億元將用于購置總面積為1.56萬平米的綜合辦公樓,按計劃將分別用以軍用信息化裝備升級與產業化項目、研發技術中心項目。此外,還有4億元將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此次在科創板IPO,
很多科創公司在創業階段會采用租賃房產的方式進行經營活動,后續若想穩定運營、擴大科研能力,就需要購置房產,并配備機器設備還有研發人員。“整體來說募投資金用于房產購置并不罕見,大部分購置的辦公樓會跟擬建設項目配套”。
從事企業上市業務的律師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表示,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以近期太美科技、帝奧微等擬于科創板上市的公司為例,因其募投項目中包含房產購置而受到上交所特別關注。其中太美科技擬募資20億元,超7億資金將用于研發中心辦公用房投入,占比與比特技術相近。
“至于審核過程中,監管一般會關注購置房產的合理性、必要性,是否有利于提升發行人研發能力和持續經營能力,以及是否變相投資房地產、未來是否有出租或轉售計劃。”上述法律人士表示,后續企業及中介機構有義務就此展開論證。
比特技術在招股書中表示,未來隨著業績規模不斷增長,加上軍工產品交貨緊急的特點,現有產業平臺的人員、設備以及場地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訂單需求。
實控人陷上市公司“內斗”
比特技術前身成立于2002年,由風華高科(000636.SZ)以及多位自然人共同出資成立。在2019年(即報告期初期),比特技術股東名單中已不見風華高科身影,而中天澤集團以及中航智能裝備基金作為一致行動人,分別已成為前三大股東。
招股書所示比特技術當前股權結構
據中國航空學會對其會員單位中天澤集團的介紹,中天澤前身為中航國際實業控股有限公司,2016年經國務院國資委批準轉制而成,是在深圳市乃至華南地區頗具影響力的航空航天及軍工產業集團,具有長期戰略投資與實業運營管控的經驗。
天眼查數據顯示,股權穿透后中天澤集團的股東均為自然人,其中大股東為金詩瑋,亦即比特技術實控人。
關于中天澤入主比特技術的背景及股權受讓過程等具體細節,招股書并未詳細披露。《科創板日報》記者聯系比特技術采訪咨詢未果。
值得注意的是,金詩瑋及其團隊目前除了主導中天澤集團旗下公司比特技術的科創板上市事宜,同時還在爭奪上市公司海倫哲的控制權,深陷后者高層的“內斗”。
而海倫哲同比特技術,均是中天澤戰略投資與實業運營的重要過往案例。
比特技術招股書披露,比特技術與海倫哲高管存在部分重合,其中金詩瑋、董戴、童小民同時擔任海倫哲董事,李雨華、陳悠同時擔任海倫哲監事。
中天澤借殼往事
2020年4月,中天澤以1.999億元的轉讓總價款,獲得了上市公司海倫哲(300201.SZ)5%的股份以及合計24.98%的表決權,完成借殼上市計劃的第一步。
因海倫哲資金鏈緊張,在中天澤與海倫哲原控股股東、前董事長丁劍平簽訂協議之初,還約定了中天澤一致行動人——中航智能裝備基金,將通過定增的方式為上市公司提供3.358億元資金。
不過,該定增項目在江蘇證監局現場檢查之后戛然而止。
定增項目的終止意味著合作協議所涉內容未能按預先計劃達成,一方面使得海倫哲無法通過定增獲得資金輸血,公司面臨巨大償債壓力;另一方面,也為如今海倫哲高層擺在明面上愈演愈烈的內斗風波添了幾把火。
關于定增終止原因,早前市場推斷與海倫哲收購子公司連碩科技后,作為“果鏈”公司的連碩科技業績承諾期剛過就發生業績變臉有關。深交所去年2月曾在對海倫哲的關注函中質疑其是否存在財務造假的情形。
2021年1月,海倫哲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20年虧損3.9億-4.8億元,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金額約5.6億元。其中對子公司連碩科技計提的減值或是導致此次資產減值計提規模大幅度增加的重要原因。
據海倫哲今年5月26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的回答,公司一方人士直指定增未能完成的直接原因是前董事長丁劍平等人前往江蘇證監局自證存在財務造假。
從比特技術招股書披露的重大訴訟情況來看,海倫哲現實控人金詩瑋與原實控人丁劍平兩方存在多起互訴事件,糾紛核心仍集中在借殼之初的合作協議、表決權委托等內容。
日前海倫哲因未能按時披露2021年業績預告,收到了江蘇證監局的警示函。兩方董事就此各執一詞:金詩瑋等人認為,由丁劍平牽頭成立的臨時監管小組導致公司內控存在突出問題,成為財務報表編制及審計工作存在的主要障礙;而丁劍平一方的總經理馬超等人則直斥金詩瑋等人“虛假信息披露,踐踏法律尊嚴。”
有法律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一定程度而言,比特技術高管涉及另一家上市公司高層間的權力爭奪甚至司法訴訟,或將影響自身的上市工作進展以及業務有序規范開展。《科創板日報》將會就此后續進行跟蹤報道。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