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8 09:39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觀察A股行業主題基金上半年合并份額的變化情況,可見醫藥、軍工等上半年表現平平的主題基金,份額卻增長得較快。...
伴隨著上半年權益市場的“V”形反彈,新能源板塊的估值反彈也明顯超出了預期。這是否意味著,反彈勢頭迅猛,相關主題基金也必然大幅“吸金”?
觀察A股行業主題基金上半年合并份額的變化情況,可見醫藥、軍工等上半年表現平平的主題基金,份額卻增長得較快。與此同時,反彈力度很大、深受市場追捧的新能源板塊,主題基金份額的增長卻不如預期,不少產品甚至出現了規模下滑。
如何理解這一現象?業內人士表示,受益于題材熱度和估值吸引力等因素,醫藥、軍工等主題正在持續吸引投資者的關注,而新能源主題或因“恐高”情緒影響,令投資者望而卻步。此外,新能源的投資較為分散,未必拘泥于主題基金,相關統計或有樣本偏差。
由這一現象衍生的問題也值得討論。基金產品是如何“吸金”的?業績表現和規模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系?分析人士認為,對浮盈的基金及時獲利了結,對浮虧的基金反而越跌越買,這已經是市場上普遍存在的投資現象。就以往的結果來看,對于新發基金來說,基金經理在管產品的業績需要排名拔尖,才能形成品牌效應,并在零售端起量。對于持營基金而言,則需要長期較好的歷史業績和渠道資源的助力,而短期極致的反彈對基金規模的加持并不明顯。
醫藥軍工主題基金
越跌越買?
上半年,醫藥、軍工等板塊表現平平,但主題基金的“吸金”情況卻不容小覷。
對此,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高云鵬認為,一方面,上半年疫情形勢和地緣政治沖突為醫藥和軍工這兩大賽道帶來了一些題材方面的熱度;另一方面,對于軍工板塊來說,國企改革帶來了一些外部的利好,而醫藥板塊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估值已經進入了較低的位置。
“早期軍工板塊的業務由于透明度沒那么高,所以許多投資者進入時較為謹慎。不過隨著改革的推進,疊加部分地緣政治因素,大家對于軍工企業的業務以及未來盈利的預期都在提升。在資金進入的過程中,股票的價格往往比較容易得到體現。”高云鵬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此外,國產替代、大飛機概念、軍艦下水等也都是板塊情緒的催化劑。”
至于醫藥板塊,她認為,首先,由于近幾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性,醫藥相關領域的需求一直存在,主題熱度也一直存在;其次,盡管前期集采的節奏和力度對板塊的表現造成了較大影響,但隨著預期落地以及節奏放緩,投資者對醫藥板塊的恐懼情緒有所緩解;最后,由于板塊現在的價格相較高位已經跌了不少,從估值等方面來看,其實已經到了均值減兩倍標準差以下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對于估值繼續下挫的安全保護就會比較足。”高云鵬說。
也有業內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個人投資者在上半年對醫藥主題基金的加持,或許正是出于攤薄成本的考慮。“部分在估值較高位買入的投資者,目前還處在虧損狀態,在醫藥板塊長期起色不大的情況下,通過低位加倉的方式,可以降低持倉成本,對于已被‘套牢’的持有人而言,這不失為一種策略。”該業內人士坦言。
不過,他補充道,在今年上半年仍能選擇加倉,意味著投資者對醫藥板塊的基本面和未來發展前景還是看好的,雖然這種情況下的加倉實屬無奈之舉,但是總體而言,可見醫藥主題基金的投資者對其信心尚存。
新能源主題基金
份額不見漲?
與上述主題基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震蕩后,新能源板塊整體反彈大超預期。然而,板塊估值的反彈卻并沒有明顯轉化為新能源主題基金份額的增長。
有基金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這主要是由于新能源板塊在這輪反彈中漲幅較大。盡管投資者對新能源車和光伏等板塊有較好的預期,但就估值而言,由于短期內拉漲過猛,新能源企業的業績已經提前預支了很多,“此時出手,還是有恐高的情緒。”
在高云鵬看來,除了估值的原因,新能源這一主題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帶來的樣本偏差,也是造成這一統計結果的重要原因。換句話來說,主題基金的份額變動,并不能代表整個新能源板塊的投資吸引力。
“新能源主題基金的統計結果很可能有樣本偏差。表面上看,基金名稱中帶有‘新能源’字樣的基金,在上半年規模增長的不多,下跌的不少。但實際上,以新能源為投資主題的基金遠不止這些,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以投資新能源見長的基金經理們,他們的代表產品大多不是以主題基金的形式命名的,但是重倉的基本都是新能源的股票,這部分就沒有被統計進去。”她表示。
不僅如此,高云鵬還認為,有不少主題基金其實使用了一些替代性的詞匯進行命名,比如“低碳”“環保”等,這些主題基金和新能源主題基金的持倉非常接近。此外,汽車主題基金里也有不少投向新能源車的持倉,很多先進制造主題基金也在上半年重倉了新能源的股票。“相似的主題基金太多了,要把這些做清楚的區分,其實并不容易。”高云鵬坦言。
“同義詞”“近義詞”不斷涌現,其實反映的是新能源主題投資快速壯大的現狀。在高云鵬看來,隨著近幾年的發展,新能源行業已經形成了主題性的投資機會,投資范圍較廣,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也與其他板塊有諸多交集。“新能源產業鏈的上游,主要是一些資源類的公司,比如硅料、有色等,但這些企業并不只是屬于新能源的范疇,它們也屬于周期板塊,同時也是軍工、半導體等行業的上游,板塊間的交叉較為錯綜。”她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產業鏈下游也是類似的情況,以新能源車為例,下游的很多車企和零部件企業,其業務既有傳統的部分,也有能源革命轉型的部分,還有智能化的部分。如果以新能源作為一個業務增長點來進行投資的話,覆蓋到的企業類型會非常龐雜。”
此外,高云鵬認為,當一個板塊表現好的時候,除了相應的主題基金以外,很多全市場基金也會進入該領域;而當一個板塊處于下跌通道時,主題基金由于受基金合同限制,無法將大倉位移出,但非該主題基金卻可以將倉位換到更具吸引力的板塊。這也是新能源主題基金顯得不那么純粹的原因之一。
基金“吸金”秘訣何在?
盡管主題基金的規模變化有諸多影響因素,但基金業績表現和基金規模之間的聯系,這一問題依舊值得討論——強力的業績反彈對于基金份額的變化到底影響幾何?
一位第三方基金研究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自己早先時候研究過規模和業績的關系。“我發現如果要靠業績表現來帶動規模的話,需要業績特別突出,比如在管的產品最近一年在同類中業績第一,引起市場的普遍關注,這樣才能夠吸引較多的機構資金,或者在互聯網平臺上起量。”她表示。
該基金研究人士的研究表明,雖然從長期來看,穩健型基金產品的投資表現更好,但這類產品一般不會選擇走極致的風格,去博取短期的極致收益,因此無法“一炮而紅”,在銷售端起量。不過,對于持續營銷的產品,由于有公開的業績記錄,投資者一般只要求長期業績表現較好即可,不需要短期漲幅特別猛。
在高云鵬看來,基金規模的經營,仍需注重天時、地利、人和。她表示,首先要有業績,業績是規模的必要非充分條件,規模持續擴大的基金,往往在某些特定市場行情下具備亮眼的業績;其次是產品特色,特色鮮明的基金往往更容易被市場有效識別,更易于匹配到相應的目標客群,獲得更快的增長。此外,基金公司的品牌號召力、持續性的營銷資源投入也很關鍵。“基金公司的資源傾斜,也是基金經理能否出圈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高云鵬說。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