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7 09:37 | 來源:牛耳財經 | 作者:肖堯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國泰君安持有華安基金公司(下稱“華安”)的股權比例由43%上升至51%,國泰君安歷經數年增持,終于開始全面掌控華安。
牛耳財經 作者 |肖堯
“老十家”之一的華安基金規模已跌至第16位,其股票型基金年內收益均為負值。其背后的股權博弈和實際效果引起市場關注。
10月11日晚,國泰君安(13.890,0.01,0.07%)(601211.SH)發布公告稱,證監會正式核準國泰君安受讓上海工業投資(集團)公司持有的華安基金公司8%股權。
由此,國泰君安持有華安基金公司(下稱“華安”)的股權比例由43%上升至51%,國泰君安歷經數年增持,終于開始全面掌控華安。
華安成立于1998年6月,是中國證監會批準設立的首批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同國泰、富國、華夏、博時等基金公司一同被稱為業內老十家。
然而,時至今日,華安不僅在規模上早已“淡出”前十,且股票型基金收益明顯落后于同業,部分基金業績表現糟糕,成為投資者吐槽的對象。
那么,華安是因何逐漸被后來者趕上的?國泰君安連續增持其股權,帶來的究竟是什么?
1
基金收益引起吐槽
根據天天基金網數據,華安目前以約6082億元的管理規模暫列國內公募基金公司第16位。
不僅總規模逐漸滑落,還主要靠固收類基金“撐門面”。截至三季度末,華安股票型規模約為441億元,混合型約為1977億元、債券型約為1309億元、指數型約為736億元、QDII約為50億元,貨幣基金達2301億元。
顯然,固定收益類基金產品是華安的支柱,占公募基金管理總規模比例接近60%。
規模滑落的背后,首先是業績的頹勢。今年初至10月14日,華安旗下有可比數據的35只股票型基金(各類份額分開計算)收益率均為負值,其中21只產品跌幅超過20%,占了總數的60%。
僅以目前排名墊底的華安CES半導體芯片行業指數發起C(012838)為例,截至10月14日,該基金今年以來收益為-40.88%,同類排名為“1786 | 1800”;近1年收益為-35.03%,同類排名為“1595 | 1629”。
在東方財富(18.020,-0.11,-0.61%)基金吧中,不少投資者對該產品業績表達強烈不滿。
公開資料顯示,該基金經理是劉璇子。截至10月14日,劉璇子累計任職1年又347天,現任基金資產總規模約24億元。
10月14日,華安剛剛發行成立的華安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指數發起式A(016763),基金經理也是劉璇子,該基金目前規模僅為0.15億元。
天天基金網數據還顯示,目前華安旗下共有368只公募基金,其中規模在5000萬元以下的基金數量高達81只,占比達22%。按照相關規定,這些迷你型基金面臨被清盤的命運。
華安旗下基金遭吐槽,能怪投資者嗎?從今年初至9月初,華安旗下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回報率為-16.73%,在可對比的124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僅排在102位;其近6個月、近1年、近2年平均回報率分別為-10.21%、-18.43%和-11.22%,分別位居第95、104、95位。
2
負面影響難以消除
很多基金公司都有明星基金經理,例如易方達的張坤,中歐的葛蘭等等。
華安此前也傾力打造自己的明星基金經理,這就是被戲稱為“麻辣燙基金經理”的張亮,他因為跟一家麻辣燙連鎖品牌同名而得此“雅號”。
張亮2015年6月加入華安,歷任投資研究部研究員,基金投資部基金經理助理。從2018年10月31日起,張亮開始擔任基金經理一職,管理的第一只基金就是華安國企改革主題(001445)。
2019年至2021年三年間,華安國企改革主題分別錄得66.26%、77.66%和23.92%的年度增長,位于行業前10%水準,其任期回報率更是達到了226%。
華安的重點培養,前幾年看上去效果不錯。張亮更是被包裝為“平衡多面手”。
華安隨后計劃發行3只基金產品交給張亮管理,任職時間分別開始于今年2月25日、3月8日、7月20日。但在最后一只基金還處于募集期時,張亮突然傳出個人負面傳聞,導致正值募集期的華安品質甄選被代銷渠道緊急叫停。
8月5日,張亮因“個人原因”離職。對于張亮的臨陣“消失”,市場亦有頗多傳聞。有說張亮“被抓”,也有其它說法。就此,《牛耳財經》向華安求證,但公司方面保持緘默。
這些傳聞雖然尚未證實,但無疑令華安在品牌聲譽和實際利益上均受損。
張亮離職后,他原先管理的基金分別由陳媛、劉暢暢、王春、萬建軍匆促接任。
作為華安國企改革主題靈活配置混合A的接任者,陳媛任期內的最佳產品華安生態優先混合A,無論是規模還是回報均與前者差距明顯,其任期回報率不及張亮的50%。截至10月14日,陳媛執掌華安國企改革主題靈活配置混合A71天,收益僅為-2.85%。
對此,投資者在東方財富基金吧中亦有頗多怨言。
目前看來,華安尚未出現能替代張亮的明星基金經理。
事實上,高管人事頻繁更迭幾乎貫穿了華安大部分的歷程,其中影響較大的就有:
2006年,公司董事長王成明、總經理韓方河因涉嫌違紀被帶走調查。
2011年初公司首席投資官王國衛去職;同年8月,副總經理李炳旺離職;9月,董事長俞妙根、副總經理韓勇先后辭職;11月,常務副總經理邵杰軍轉任國聯安總經理。
2015年3月,華安分管投研的副總經理、首席投資官尚志民離職。3個月之后,分管公司渠道、市場的負責人秦軍離職。
2020年8月,華安總經理童威因個人原因提出離職。
而從2007年至今,華安前后換了6任總經理,每任在職時間都沒有超過5年。
3
國泰君安終于控股
在華安成立之初,其股東上國投、申銀萬國和山東證券(后更名天同證券)分別持有60%、20%、20%的股權。
此后幾年,華安股權變更頻繁,直到2004年基本形成了上海電氣(4.010,-0.01,-0.25%)(集團)總公司、上海國際信托公司、上海工業投資(集團)公司、上海廣電(集團)公司、上海沸點投資發展公司五大股東平均持股局面。
2009年,國泰君安首次成為華安股東。當年11月,上海沸點將全部20%股份轉讓給國泰君安。
2014年4月,國泰君安全資子公司國泰君安創新投資公司與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簽署了產權交易合同,從后者手中受讓華安20%股權。
但是,按照證監會此前發布的《證券投資基金公司管理辦法》,一家機構或者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機構參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兩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一家。由于國泰君安當時還掌控著國聯安基金,因此該事項一直未能獲批。
2017年4月,國泰君安將國聯安基金51%的股權以10.45億元轉讓給太平洋(2.600,-0.01,-0.38%)資產管理公司,控股華安的步伐繼續。
2021年伊始,國泰君安收購華安進程明顯提速,年初即從上海錦江國際投資管理公司處受讓8%股份。今年3月、5月,國泰君安分別以18.12億元、10.12億元從上海上國投資管理公司、上海工業投資(集團)公司購得華安15%、8%股份,最終實現對華安的控股。
但伴隨國泰君安幾度增持華安,這些年華安在投資業績上、公司規模上,與同行相比逐漸滑坡,也是有目共睹的。
頻繁的股權變動和高管更迭,往往會影響一家公司的管理和業績。國泰君安從相對控股到絕對控股,對華安是福是禍?華安何時重回行業前十?這些,都需要時間給出答案。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