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2 14:50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當前,科技創新成為推動我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資本市場推動科技創新的樞紐作用也越發凸顯。
近期,地方兩會陸續召開,亮出了2022年成績單,也為2023年圈出重點工作,科技創新成為高頻詞。
公開資料顯示,各地兩會期間,廣州、蘇州、青島、合肥、長沙等地公布的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科技創新成為貫穿去年經濟發展的一條主線,也是今年的重點發力方向。
《證券日報》記者進一步梳理發現,上述地區資本市場發展較快,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良性循環,匯聚了大量科創公司,加速了新興產業集群融合發展,助力當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科創企業集聚
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當前,科技創新成為推動我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資本市場推動科技創新的樞紐作用也越發凸顯。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申宇婧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由過去依靠大量要素投入所形成的規模經濟向創新型驅動的集約經濟轉變,科技創新有助于各地轉變發展思維,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與新興產業的培育。”
注冊制改革實施以來,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逐步成為創新型企業的集聚之地,并為之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融資資金,推動了科技與產業的融合。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1月10日,A股市場共有1076家注冊制上市公司,累計發行募資總額達1.19萬億元,重點聚焦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廣泛分布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生物產業等領域。
借助資本市場平臺,前述廣州等地區培育了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大量高科技企業,促進科技創新,加快新興產業集聚,增強城市競爭力,推動當地經濟持續向前。
據Wind資訊數據,從所屬地來看,蘇州(52家)、廣州(34家)、合肥(21家)的注冊制公司數量均位居全國城市前10位。以蘇州為例,相關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2年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29家、總數達到241家,其中科創板上市公司48家、位居全國第三。再如合肥,2022年新增上市(過會)企業14家、科創板6家,總量分別居全國第十三位、第六位。
“上市公司的集聚,一方面可以有效將地方政府資源與自身技術優勢相結合,同時借助資本市場的高效融資功能,吸引更多優質產業資金介入,另一方面也會使地方高學歷人才數量增長,這也有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北京陽光天泓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王維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申宇婧認為,上市公司由于具備融資便利的條件,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可以有效解決資金短缺等問題,實現金融資源向科創領域更好地配置。
資本市場助力科技創新
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多地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把強化創新驅動發展、促進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作為2023年的重點任務。
王維嘉表示,目前來看,科技創新對于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加速淘汰落后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使得本地經濟的發展更有質量與延續性。
據相關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青島將在強化創新驅動發展上持續發力。加強創新型企業培育。推動新興產業集群發展;蘇州將聚焦實體經濟,推進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聚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合肥將加快戰新產業(56.880, -0.36, -0.63%)融合集群發展。增強“鏈長制”服務效能,優化“16+N”重點產業鏈布局,加快壯大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三大產業集群,力爭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成為第二批國家戰新產業集群。
“當前,各地對科技創新特別重視,綜合運用設立政府引導基金、建設高科技產業園等方式,大力培育高科技企業發展壯大,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壯大,能夠引領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發展,進而改善當地產業經濟結構。總體來看,經濟發展快的地區,科技創新往往活躍,這表明,中國經濟的轉型正在扎扎實實推進。”申萬宏源(4.010, 0.00, 0.00%)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資本市場在支持科技創新、促進新興產業集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多層次資本市場為科創企業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優化資源配置。股權激勵、再融資和并購重組等關鍵制度創新,也健全完善了資本市場的功能體系。”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王世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股權激勵為上市科創企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激勵工具,有利于科創企業創新能力持續提升、關鍵技術攻關。技術并購能夠顯著帶來技術創新產出效應和技術創新促進效應,對科技創新協同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業富聯(9.330, -0.03, -0.32%)副總經理兼首席法務官解辰陽建議,需進一步提高多層次資本市場覆蓋度,滿足不同成長階段科創類企業的掛牌融資和股份流通需要,同時促進市場流動性和定價效率的提高,優化投資機構參與和退出機制,提升投資機構參與科技企業融資的積極性。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