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7 12:30 | 來源:財聯社 | 作者:黎旅嘉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業績考核制度和員工激勵制度,優化人才資源配置,以期提高基金經理的從業穩定性,為投資者帶來長期穩定收益。
財聯社
記者 黎旅嘉
清倉離職,增聘新人,卸任減負,成為開年來公募業的關鍵詞。
這個周末不平靜。一是華夏基金發布基金經理卸任產品公告。任職多年的基金經理夏云龍,突然卸任名下全部基金產品的基金經理,不出意料的引爆周末。值得一提的是,夏云龍管理的全部基金產品于3月4日早間同時公告更換基金經理,其中最短的產品“華夏景氣驅動混合”,夏云龍任其基金經理僅11天,另一產品“華夏新錦程混合”也僅任職46天。
二是鵬華基金發布基金經理變更公告。因公司工作安排,王宗合不再擔任鵬華價值共贏兩年持有期混合、鵬華養老產業股票兩只基金的基金經理,上述基金分別由原先共同管理的基金經理張鵬、郎超繼續管理。
近段時間,基金經理卸任產品,甚至離職的消息不斷傳出乃至證實,明星經理更是提升了關注度。在公募規模擴張的背景下,近年來基金經理變更數據一直徘徊高位。這背后,有些業績考核壓力、新機會吸引等多重因素,甚至也有被動卸任的種種傳聞。另一值得關注現象是,“新人”們的快速涌入與補位,梯隊建設更被重視。
天相投顧報告認為,基金經理變動是正常的職業調整行為,這對基金產品本身帶來的影響不可避免,因此也倡議基金管理人應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業績考核制度和員工激勵制度,優化人才資源配置,以期提高基金經理的從業穩定性,為投資者帶來長期穩定收益。
年內明星基金經理動作頻頻
根據華夏基金3月4日發布的公告,華夏基金任職多年的基金經理夏云龍,因“個人原因卸任名下全部基金產品的基金經理。
圖片來源: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關于調整華夏周期驅動混合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的公告
翻開夏云龍在華夏基金的履歷,其從2012年開始在華夏基金擔任研究員,跟蹤周期行業長達十余年。直到2021年10月才開始轉變角色,成為基金經理,與他人合管產品。
回顧夏云龍的投資生涯,他自2012年以來深耕周期產業,是市場上少有的具備十年以上周期行業跟蹤研究經驗的基金經理,其先后管理公募、專戶、養老金、年金等多類型賬戶,歷經多輪牛熊,投資經驗豐富。他專注“周期+制造”風格,投資范圍涵蓋有色、化工、煤炭、鋼鐵、農業等多領域,在過往投資實踐中,多次精準把握周期股的上漲機會,比如2018-2019年的豬周期、2020-2021年的海運等。
無疑,夏云龍此番突然卸任,增添了的遐想空間。
可以明顯發現的是,年內基金經理甚至明星基金經理可謂動作頻頻,卸任產品,甚至離職的消息不斷傳出。
就在華夏基金宣布夏云龍卸任產品的同時,3月4日,鵬華基金發布基金經理變更公告稱,因公司工作安排,王宗合不再擔任鵬華價值共贏兩年持有期混合、鵬華養老產業股票兩只基金的基金經理,上述基金分別由原先共同管理的基金經理張鵬、郎超繼續管理。
諾安基金也于此前公告稱,蔡嵩松管理的諾安成長混合、諾安和鑫混合增聘新基金經理。
近期,公募基金掀起一股卸任、增聘潮,一批明星基金經理卸任多只基金產品,基金業出現了少有的“瘦身”現象,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明星基金經理卸任,或與規模過大有關。畢竟,規模過大不利于基金經理更好作出持續穩健的業績。
知名基金經理離職的消息也同樣受到關注。2月22日,中銀國際證券連發多份基金經理變更公告,旗下知名基金經理白冰洋因個人原因離職,離任此前所管的包括中銀證券(11.110,-0.03,-0.27%)優勢制造、中銀證券健康產業等全部基金。
不過,與上述情況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近期還有明星基金經理“績優則仕”獲得升職。3月1日,匯豐晉信基金發布公告,宣布旗下基金經理陸彬升任公司副總經理一職。
“新老交替”明顯加速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5日,年內已有39家基金公司和資管機構旗下44位基金經理離任基金經理。業內人士指出,基金經理變動頻繁主要是與業績考核、人才競爭、尋找新的平臺機會等多因素相關,整體而言,目前基金經理變更仍處于良性狀態,是行業高速發展的表現。
數據來源:Wind
根據中基協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66.74萬億元,其中,公募基金規模26.03萬億元。這一數據背后,近年來基金經理變更數據也一直徘徊高位。
一方面,Wind 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共有來自132家基金公司和資管機構的325位基金經理出現變動,為史上數量最高。
另一方面,數據也顯示,年初至今,79 家基金公司及資管機構共新聘基金經理118位。而2022年,更是有157 家基金公司及資管機構新聘基金經理687位。也就是說,在1位基金經理離任的同時,約有兩位新基金經理上崗。其中,新聘任超過10位的就有12家基金公司及資管機構,而新聘任最多的嘉實基金這一數字更是達到31位。
客觀而言,行業的確正在加大力度培養“新人”,培育更多新生代基金經理,實現后繼有人。
但不可否認的是,時間是投資價值的“催化劑”。越來越多“零經驗”基金經理開始走入投資者視野,以他們的經驗和經歷,能否持續對市場、投資和風險作出準確的判斷?畢竟基金經理如果過于年輕,缺乏從業經驗,其基金運作水平確實存在很大的不足。整體而言,或許越是年長、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越能反映出其長期為投資人創造穩健業績的能力。
不過,換過來看,或許越是能不斷涌現長期業績穩健優秀的“新銳”基金經理,對投資者而言,才更為有利。因此,對于“新人”基金經理,投資者也不妨給與他們必要的耐心和成長時間。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