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9 08:23 | 來源:電鰻財經 | 作者:楊力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電鰻財經》注意到,2月23日,國發股份發布公告,該公司的控股股東朱蓉娟的一致行動人姚芳媛計劃在未來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0.34%(即不超過...
《電鰻財經》文 / 楊力
近日,國發股份(600538.SH)的董事長已減持2.5萬股,還將繼續減持,此前該公司的控股股東一致行動人計劃減持180萬股。上市20年多年,業績原地踏步,國發股份的控股股東似乎對該公司的經營不上心,其持股已經全部被司法凍結。
實控人一致行動人、高管先后減持
3月8日,國發股份發布公告,從2022年12月7日至2023年3月6日,該公司的董事長兼總裁潘利斌減持了該公司2.5萬股股份。2022年11月16日,國發股份披露了《董監高集中競價減持股份計劃公告》,潘利斌先生計劃自減持公告披露之日起的15個交易日后的6個月內(即減持期間為2022年12月7日至2023年6月4日),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的方式減持持有的公司股份總數不超過258萬股。
此次減持計劃披露前,潘利斌持有公司1035萬股股份,占該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1.974%。此次減持計劃減持時間過半,減持計劃尚未實施完畢。
《電鰻財經》注意到,2月23日,國發股份發布公告,該公司的控股股東朱蓉娟的一致行動人姚芳媛計劃在未來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0.34%(即不超過180萬股),此次減持計劃披露前,國發股份的控股股東朱蓉娟的一致行動人姚芳媛持有公司1400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2.67%。
?
截至2023年2月13日,國發股份的控股股東朱蓉娟及一致行動人股份累計被凍結情況朱蓉娟持有該公司9040萬股,持股比例為17.25%;彭韜持有該公司1727萬股,持股比例為3.3%;上述持股已全部被司法凍結、司法標記及輪候凍結。
截至2022年9月30日,國發股份有1.5億元,占流動資產的27.8%;同期該的應收賬款余額為2.6億元,占其流動資產的48.1%。
國發股份在今年1月20日發布的2022年的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22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600萬元左右,與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數據)相比將增加2551.35萬元左右,同比增加243%左右;預計2022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3400萬元左右,與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數據)相比,將增加2697.88萬元左右,同比增加384%左右。
國發股份表示,2022年,該公司司法DNA業務不斷開拓市場,強化經營管理,報告期內銷售收入及凈利潤比上年同期增加。此外,該公司醫藥制造業務拓寬線上銷售渠道,加強原有市場管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業績大幅增長的同時,國發股份的業績含金量卻不高。2022年上半年,該公司的凈利潤增長超過八成,而同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723萬元。
研發不上心 還不務正業
資料顯示,國發股份成立于1993年,主營業務包括醫藥制造及醫藥流通業務、分子醫學影像中心和腫瘤放療中心及腫瘤遠程醫療技術服務、體外診斷及司法鑒定業務。主要產品為批發業務、連鎖零售、珍珠明目滴眼液、乙醇消毒液。
2021年,國發股份有47.2%的收入來自醫藥流通,21.1%的收入來自醫藥制造,38.9%的收入來自DNA耗材及檢測服務,3%的收入來自司法鑒定。如果按產品劃分,批發業務占到醫藥流通營收的96%;在醫藥制造收入中,珍珠明目滴眼液的收入占比35.7%,乙醇消毒液的收入占比為40.5%。在DNA業務收入中,80.9%的收入來自DNA檢測設備及耗材,11.8%的收入來自DNA測序服務,7.3%的收入來自司法鑒定。
由此可見,珍珠明目滴眼液的收入占比較高。事實上,國發股份的珍珠液的提取技術比較先進,其生產的“海寶”牌珍珠明目滴眼液已有20多年的歷史,是1999年國家重點技術創新項目。但這款滴眼液只是在廣西銷售較好,這款產品的單價也僅為6.5元。
2020年,國發股份完成了對高盛生物的收購開始涉足體外診斷行業,該公司的名稱也由“北海國發海洋生物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北海國發川山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早在2003年,國發股份就登陸了A股市場。從2003年至2021年,國發股份在大部分年份里處于虧損狀態,其歸母凈利潤累計為-4.74億元。盡管近三年該公司實現了較快的業績增長,但仍掙扎在虧損的邊緣。從2019年至2021年,該公司的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0.11億元、0.02億元和0.07億元,同期增速分別為60.26%、115.54%和321.17%。
上市近20年,業績原地踏步。業內人士指出,這些年來國發股份有些“不務正業”。該公司曾在2020年認繳華大共贏基金1億元的基金份額;其全資子公司國發思源(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委托廣西正槌拍賣有限責任公司在南寧對其名下409件文化藝術品進行公開拍賣。
除了上述對主營經營不太上心外,國發股份作為一家醫藥制造企業,其對研發的重視也不夠。數據顯示,從2017年至2021年,國發股份的研發費用分別為94.92萬元、25.03萬元、7.56萬元、5.01萬元和914萬。在2021年之前,該公司的研發費用逐年降低。2021年收購高盛生物后,子公司高盛生物的研發投入并入合并報表中,致其研發投入金額大幅增長。
由此可見,國發股份對研發顯得漫不經心,似乎對研發投入沒有太大動力。截至2021年年末,該公司有研發人員33人,其中專科學歷13人,本科學歷18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各1人。而在合并高盛生物之前的2020年,該公司只有研發人員1人。
與在研發投入上的吝嗇相比,國發股份的銷售費用相當可觀。從2017年至2021年,國發股份的銷售費用分別為3539.78萬元、3463.94萬元、2850.82萬元、3003.65萬元和3852.5萬元。
事實上,為了彌補內生增長的不足,2020年,國發股份通過重大資產重組收購康賢通等持有的高盛生物99.9779%股權,交易總金額為3.56億元。但截至目前,該筆并購似乎還未發揮拉動其業績的作用。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