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1 09:33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當基金經理管理資金逐步從1億、10億、50億到100億、200億變化時,多位基金經理接受記者采訪時都坦承了這樣一個問題:策略容量逐漸失效。...
在單一公募基金產品規模迅速變大后,原先通過挖掘“小票”來實現高收益的策略在大基金面前已經失效,大型主動基金產品也往往呈現出類指數化投資特征。類指數化操作在行業主題風口來臨時,具有超高凈值彈性,但其弱點也很明顯,在行情不好時,只能像被動指數基金一樣被動承受。
實際上,不少因為業績好而規模急劇擴大的基金,業內人士稱為“爆款基”,也遭遇此類問題。
曾經的頂流策略失效
3月18日晚間,一位購買公募基金產品的私募基金經理,向記者發來一句話:“昨日頂流今何在,一日回到解放前。”追問之下,這位私募基金經理所言的是,國內某公募頂流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截至3月18日晚基金凈值已從接近翻倍變成跌破1元面值。
記者注意到,上述頂流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在3年前成立,該基金成立初期,只用了12個月時間,就實現基金凈值接近2元的驚人業績,一年打造“翻倍基”使得這只產品迅速吸引申購資金,該基金的基金份額也較成立初期實現92%的高增長。該頂流基金產品披露的定期報告顯示,在基金凈值接近翻倍之際,該產品的資產規模超過210億元,盡管之后基金凈值出現明顯回撤,導致規模縮水,但其規模截至去年末仍維持在百億之上。
當基金經理管理資金逐步從1億、10億、50億到100億、200億變化時,多位基金經理接受記者采訪時都坦承了這樣一個問題:策略容量逐漸失效。
記者熟悉的一位基金經理,從小公募的迷你產品基金經理一路做起,憑借小公募迷你產品的優秀業績,順利來到大型公募基金擔任基金經理職務。他很快拿下這家大型公募全公司業績第一名,這一年他管理的產品起步規模為8億,但當他管理的基金產品規模突破50億后,基金產品凈值走勢開始變得凌亂起來,按照以往管理迷你產品挖掘小黑馬的策略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類指數化的投資傾向。
記者從相關渠道處獲悉,這位曾拿下公司冠軍的基金經理已經離職。有知情人士認為,基金經理在基金產品還是迷你規模的時候,往往能憑借個人優秀的股票挖掘能力,推高基金產品的業績,但當基金規模膨脹之后,原先個股挖掘的策略容量往往失效,導致基金經理不得不采取類指數化的投資,而類指數化的投資又使得基金凈值往往跟隨行業表現。
小票難以滿足容量需求
創金合信基金一位基金經理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認為,基金經理管理超大規模資金的公募產品,很容易出現類指數化的傾向,因為此時此刻的基金經理靠挖掘“小票”,難以滿足超大規模資金對持倉體量的要求。
“事實上,如果靠小票來滿足超大規模資金的需求是不現實的,挖一只小票牛股,翻一倍對基金凈值也沒有大的影響。”華南地區一位公募明星基金經理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當規模很大了,原來能挖掘牛股裝滿基金持倉的基金經理,突然變得不會了,因為靠挖掘小市值牛股可能裝不滿基金池。
哪怕是基金經理的個人投資哲學,在所管基金規模不同之際,也會發生顯著的變化。
深圳一位大型公募旗下新銳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不會因為他的業績突出而變得驕傲,因為基金經理管理規模大小不同,考慮的問題就會出現明顯變化,如果管理超大規模資金,他必須選擇另外一套打法,因為現有策略可能無法有效幫助大資金的管理。
為何策略不能隨意改變
華南地區的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向記者強調,因為市場存在明顯的特殊偏好需求,基金公司會容忍管理某種風格的基金經理在管理此類大規模資金時,采取類指數化投資,甚至不希望他們更改策略,“這并非完全能由基金經理個人決定”。
“哪怕明知基金經理今年或明年所管基金賺不到錢,你也必須堅持這種類指數化操作。”深圳地區一位公募基金大佬接受記者采訪時解釋,“比如我很了解的一位基金經理,以前我的同事,他在一家超大型公募擔任周期風格的基金經理,他今年賺不到錢,但他的策略不能隨意改變。”
“公司的要求是,這類資金及操作風格不是每一年都抓住行情,但必須在主題行情來臨時,類指數化策略能夠抓住行情并超越對手,所以在行業類指數化表現較弱的時刻,也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上述人士強調。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