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3 11:11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昝秀麗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4月12日,美利信、民士達進行申購。機構數據顯示,按發行日計,今年以來A股首發家數達101家。從機構統計數據看,今年一季度IPO保持常態化發行節奏,市場運行平穩,滬深交易...
4月12日,美利信、民士達進行申購。機構數據顯示,按發行日計,今年以來A股首發家數達101家。從機構統計數據看,今年一季度IPO保持常態化發行節奏,市場運行平穩,滬深交易所一季度在全球證券交易所募資金額排名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
市場人士認為,在全面注冊制下,直接融資的包容性和開放性進一步提升,A股IPO定價市場化特征更加明顯,發行效率進一步提高,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效能將顯著增強。
主板IPO熱度有所上升
從新股發行數量和規模看,Wind數據顯示,按發行日計,今年以來A股首發家數達101家,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IPO融資規模1134.57億元。
從上市板塊看,與去年同期相比,近期主板IPO熱度有所提升。數據顯示,截至4月12日,今年以來滬深主板和“雙創”板塊募集資金占比分別為47%和49%。去年同期這一比例分別為33%和67%。
“A股市場迎來重大變革。”安永大中華區上市服務主管合伙人何兆烽表示,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全面落地,使主板市場更具包容性,市場化程度和IPO效率更高,A股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也更清晰,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都能在A股市場找到自己的位置。預計2023年A股IPO規模將維持高位。
市場人士亦預期,在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全面落地的背景下,2023年A股IPO募資數量和額度將繼續維持高位。
定價市場化特征明顯
4月10日,滬深交易所主板注冊制首批企業上市,標志著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全面落地。
在上市的首批10家主板注冊制企業中,多家公司發行價突破了“23倍市盈率”模式。其中,5只滬市新股發行價格在6.58元至25.98元之間,發行市盈率區間為20.21倍至40.6倍,中位數34.83倍;5只深市新股發行價格在9.6元至44.48元之間,發行市盈率在26.81倍至90.63倍之間,中位數34.66倍。
“全面注冊制下發行價格和實際募資金額主要通過市場化詢價方式確定,首批10家企業定價分化體現了市場化特征。”富國基金報告稱。專家認為,市場化詢價方式是參與各方充分博弈的結果,更能準確地反映發行人的真實價值和市場需求。
隨著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全面落地,IPO定價市場化特征將更加明顯,打新不再“躺贏”,破發也逐漸成為常態。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在市場化定價背景下,破發比例提升,打破了“新股不敗”的思維定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炒新”等不合理行為,促使新股收益理性回歸。
為經濟長期發展提供支撐
專家預計,全面注冊制下,直接融資占比有望繼續提升,IPO將保持常態化。
“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全面落地,其意義不只是帶來新股發行活躍度提升,更重要的是,給不同行業的企業提供了通過IPO募集資金、改善治理、最終發展壯大的機遇,也為經濟的長期發展提供支撐。”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華南區A股上市業務主管合伙人李渭華表示。
該機構預計,2023年全年A股市場可能有430只至510只新股發行,募資額大約在6200億元至6990億元。其中,科創板可能有120只至140只新股,融資3050億元至3400億元;預計創業板有150至170只新股,融資1850億元至2100億元;上海和深圳主板大約有60只至80只新股,融資1110億元至1250億元;北交所大約有100只至120只新股,融資200億元至240億元。
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并不會帶來IPO數量暴增,保持發行節奏與市場承受能力相適應是有關部門一以貫之的監管思路。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此前就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答記者問時明確表示,將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保持投融資動態平衡,促進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
伴隨投資端改革加快推進,一二級市場將進一步協調發展,新股常態化發行基礎將得到穩固。在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看來,穩固新股常態化發行基礎,有關部門應按照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整體要求,堅持新股常態化發行,重視市場投融資兩端平衡,同時,嚴把資本市場“入口關”,吸引更多優質企業上市。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