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7 09:58 | 來源:新浪證券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19-2021年,Keep的銷售及營銷開支累計15.54億元。其中,2021年該項費用高達9.56億元,占當期總營收近六成。不過,真金白銀的投入,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
對于“線上健身第一股”這個稱號,Keep看起來是勢在必得。
2022年2月和9月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相繼失效后,在線健身平臺Keep于近日第三次更新補充信息和財務數據,全力推動港股主板上市,由高盛和中金公司(44.050, -0.08, -0.18%)擔任聯席保薦人。
據最新版招股書披露,2022年Keep實現總營收22.13億元,同比增長36.64%。雖仍未徹底擺脫虧損,但經調整后凈虧損較2021年同期收窄19.3%。月均活躍用戶數、月訂閱會員數和月活用戶收入等多項核心經營指標,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然而,漂亮的數據難解盈利焦慮。用戶黏性趨弱、毛利率下滑,自律這門反人性的生意,還有多少想象力?
活躍用戶增速放緩 會員留存率跌破70%
綜合三版招股書信息顯示,2019-2022年期間,Keep的月活躍用戶和月訂閱會員數量雙雙保持增長。會員滲透率4年內翻了3倍至10%,每名月活用戶收入由2019年的30.5元漲至60.8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8.82%。
看似風平浪靜的表面下,卻暗藏增長乏力隱憂。
2022年,Keep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只同比提高了5.91%,比2021年同期同指標減少約10個百分點,不及2020年的五分之一;月訂閱會員用戶數同比增長10.40%,與2021年超70%及2020年近150%的增速不可同日而語。
從季度數據來看,Keep的月活躍用戶和月訂閱會員數受季節影響波動明顯,近3年來增速整體呈下降趨勢。在用戶頻繁居家隔離的2020-2021年,這一走向也未曾改變。2022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本應是大部分用戶的活躍時期,平臺的月訂閱會員增速卻首次低于月活躍用戶增速,導致會員滲透率分別環比下降0.91%、0.73%。
即便順利地將活躍用戶轉化為訂閱會員,Keep的留存率也不甚樂觀。2022年,僅有65.30%的月訂閱會員選擇續費,而2020年和2021年該項指標分別為73.30%、71.70%。社交平臺上不少用戶反映,雖然Keep的會員能解鎖更多課程、定制個性化運動計劃、購買產品能享受折扣,但實際與免費用戶的權益沒有太大差異,評論區內不乏“割韭菜、智商稅”的聲音。
為了保證收入的穩定增長,Keep的面前只有兩個選項:要么加大營銷力度,帶動月活躍用戶和訂閱會員規模增長;要么提高客單價,在已有的付費用戶身上挖掘出更多變現機會。
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19-2021年,Keep的銷售及營銷開支累計15.54億元。其中,2021年該項費用高達9.56億元,占當期總營收近六成。不過,真金白銀的投入,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基于銷售費用和新增月均活躍用戶數粗略推算,Keep的獲客成本已從2020年的每人37.93元激增至2022年的318.33元,三年之間增幅超730%。
互聯網流量紅利不再,用戶規模天花板近在眼前,虧損不止的Keep決定不再燒錢換市場。2022年公司的銷售費用共計6.46億元,同比縮減32.43%,占總營收比例恢復至2020年同等水平。
在提高客單價方面,Keep似乎也不得要領。黑貓投訴【投訴入口】平臺上,Keep會員用戶關閉自動續費后仍被扣款的情況不在少數。公開報道顯示,3月13日開始,購買Keep動感單車的會員用戶,需要額外購買售價更貴的“暢練卡”才能享受原來普通會員就能享受的直播權益實景騎行等功能。簡單粗暴的提價行為,加速了核心付費用戶的出逃。
電商業務掙錢養家 健身平臺改賣盲盒?
Keep在招股書中設想的商業閉環,是以線上健身內容吸引用戶,再通過自研的智能健身設備和配套運動產品銷售達成內容變現,最后將流量和收入反哺線上。
但就細分業務構成而言,Keep更類似于一個垂直的自有運動品牌電商平臺。2019-2022年,Keep的自有智能硬件品牌keepfit、運動服飾品牌keepup和健康輕食品牌keeplite產品總銷售收入由3.96億元增長至11.37億元,復合增長率超42%,對總營收的貢獻保持在50%以上。相較之下,會員訂閱、線上付費以及廣告業務等傳統互聯網平臺的支柱收入,占總營收比例遠低于電商業務。
細究自有品牌運動產品的往期業績表現,動感單車、智能手環、智能跳繩等硬件產品由于能與軟件平臺的健身內容形成綁定協同,目標消費群體黏性更強,報告期內收入增速穩健。2022年,智能健身設備收入約為4.39億元,同比增長53.18%,約為2021年同期增速的1.8倍。
而運動服飾和健康輕食類配套運動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采用貼牌生產模式的Keep并不具備突出優勢。招股書顯示,2022年公司配套運動產品共計收入6.98億元,同比增長19.14%,與2021年增速相比已“腰斬”。
智能硬件或是Keep未來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但其研發、生產和運營成本都相對更高,Keep的品牌溢價能力有限,利潤空間無疑備受擠壓。從十大主要運動產品的毛利率指標管中窺豹, Keep智能單車專業版的毛利率由2020年的30.6%降至2022年的8.6%,智能體脂秤SE的毛利率則由2020年的27.3%降至2022年的13.5%。Keep手環B2和B3受營銷活動折扣影響,2022年的毛利率直接跌至負數。
毛利率更高的配套運動產品,沒有差異化競爭力;有消費市場的智能硬件產品,短期內又難以盈利,Keep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2022年風靡一時的虛擬體育賽事,成為Keep的一劑強心針。所謂虛擬體育賽事,是指用戶在平臺報名行走、跑步、跳繩、騎行等比賽,完賽后即可獲得Keep設計的專屬獎牌,報名費在39元至79元之間不等。線上體育賽事并非Keep首創,但與三麗鷗、LINE、海綿寶寶等知名IP頻繁聯名,給賽事獎牌套用盲盒玩法,Keep可謂是健身圈內第一位。
據招股書披露,Keep的線上付費內容服務以主題虛擬體育賽事為主。2022年該項業務收入高達3.31億元,約為2020年同期的10倍,虛擬體育賽事收入同比增長超500%。僅一場與某國際知名卡通IP合作的線上主題跑步活動,就吸引了超150萬人參與,交易總量超9000萬元。Keep官方證實,2022年付費賽事逾150場,是2021年舉辦賽事總量的3倍。
不過,虛擬體育賽事能否順利成長為Keep的第二極,仍是難以預估的未知數。
一方面,Keep的獎牌需要通過參賽獲得,沒有完成比賽的用戶既得不到實體獎牌,也無法退款,很多消費者對于這一規則并不滿意。黑貓投訴平臺上,近30天內Keep有422條投訴,與獎牌盲盒相關的發貨、物流、退款等投訴占比超85%。糾紛矛盾不斷之下,用戶參賽的積極性或將受到打擊。
另一方面,虛擬體育賽事成本和履約成本不斷走高。2020-2022年,Keep虛擬體育賽事成本增長速度始終高于線上付費內容收入增長速度。2022年,Keep虛擬體育賽事成本同比激增395.25%至1.67億元,占總成本比例從3.92%增長至12.74%。獎牌制作、倉儲物流等履約費用則同比增長57.81%至2.02億元,占總營收比例增長1.2個百分點至9.1%。
收入成本兩頭承壓,虛擬體育賽事的毛利率持續降低,也拖累公司整體毛利率下行。2022年Keep的總毛利率約為40.7%,與2020年相比減少4.4%。
從對標互動健身平臺Peloton到做健身圈的泡泡瑪特,Keep的商業模式仍未完全跑通。大洋彼岸的Peloton一年內市值蒸發2500億,泡泡瑪特跌落千億神壇,Keep還需要更多新故事說服資本市場。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