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4 10:20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排隊領入場證要半小時、會場內座無虛席、走道被擠得水泄不通……這是證券時報記者在SNEC第十六屆(2023)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上海)大會開幕式上看到的場景。光伏及...
排隊領入場證要半小時、會場內座無虛席、走道被擠得水泄不通……這是證券時報記者在SNEC第十六屆(2023)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上海)大會開幕式上看到的場景。光伏及新能源產業的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記者從大會現場了解到,光伏已站上“時代C位”,2027年或超過煤炭成為第一大能源。光伏產業已邁入萬億規模,但產能過剩、技術迭代等挑戰和“內卷”問題仍然困擾全行業。未來,AI(人工智能)或與新能源系統產生友好而緊密的“光合作用”,“能源AI”將成為下一個投資熱點。
“能源AI”——下一個風口?
AI無疑是當下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作為劃時代的技術,AI和新能源碰撞,是否會產生下一個投資風口?
全球綠色能源理事會(GGEIC)主席、亞洲光伏行業協會(APVIA)主席、協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共山在題為《大變局時代的新能源生態躍遷圖》的演講中描繪了“能源AI”的藍圖。他指出,在新型的數字能源系統中,AI以及AI的三大核心基石——數據、算力和算法,以及數字孿生、移動儲能、虛擬/增強現實、生物技術、人機交互與認知等革命性的科技,都將與新能源系統產生友好而緊密的“光合作用”。
“萬物互聯,電是根本。到2050年,電力占能源消費的比例將由現在的21%增加到51%,算力作為新型生產力將和新智造鑲嵌在一起,成為用電大戶之一。”朱共山表示,AI催生數字鏡像世界,算力讓鏡像更精準,電力讓鏡像更穩定和清晰。“能源AI”將成為下一個投資熱點。
而“能源AI”得以催生的主因,是能源革命上、下半場切換的邊界突破。據朱共山介紹,能源轉型變革的上半場主要是能源系統電氣化,下半場是電力系統低碳化、數字化、智能化和去中心化同頻共振。一場新能源領域的邊界突破正沿著三條主線展開——新型電力向跨行業、跨領域協同轉變,各產業用能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數字要素潛能被充分激活。
“當我們在談光伏的時候,其實是同時在談風光儲氫氨等新能源,以及源網荷儲的多元化變革,包括數字能源革命所帶來的新型電力系統。下一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將與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雙高’疊加,‘比特+瓦特’,也就是數字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構成的新型數字能源系統,將以自動調節、智慧運行、動態平衡的方式,構筑經濟社會發展的底座。”他表示。
光伏站上“時代C位” 2027年或成為第一大能源
朱共山預計,今年全世界光伏新增裝機將在350GW左右,明年累計裝機量很可能將超過水電,2026年將超過天然氣,2027年將超過煤炭成為第一大能源。
目前,光伏在國內已經成為新能源“老大”。據朱共山介紹,去年8月份,中國光伏發電裝機首次超越風電,光伏從新能源小弟成為“二哥”。今年3月底,光伏累計裝機量超越水電,成為新能源“老大”、全國第二大電源。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仁賢表示,通過全行業過去十幾年的努力,我國光伏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不斷迭代更新,發電成本下降了90%,初步完成了平價上網的歷史使命。預計2023年我國光伏累計裝機量將首次超過水電,成為第一大非化石能源發電來源。
“目前中國光伏產業已成為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并在各環節上都保持全球領先。中國的光伏產業已成為具備全球競爭力并有望成為最高質量發展典范的新興產業。”曹仁賢表示。
光伏產業“內卷”難題亟待紓解
我國光伏產業有多大?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舉出了一串數字:2022年全年光伏主產業的行業總產值突破1.4萬億元;若加上輔助材料和裝備,總產值超過2.2萬億元;截至2022年末,138家光伏上市公司的總市值高達3.8萬億元。
“我國光伏產業已進入萬億賽道,但也應該看到,中國光伏產業面臨產能過剩、技術迭代和國際環境三大挑戰。”高紀凡表示。
在談到光伏產業的內卷挑戰時,高紀凡表示,目前存在同行間過度競爭、爭奪有限資源,導致無意義內耗甚至惡性競爭等現象。此外,投資擴張激進、企業人才挖角、試圖低價取勝等問題也仍然存在。
“我認為競爭的良性化是一個關鍵。目前這種競爭的方式是不是要做一些新的改變?有沒有更好的合作模式或生態構建模式?未來我們能不能在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構建一個新的行業發展生態,讓整個行業不要有這么大的波動性?”高紀凡提到,光伏要走向3.0時代,要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全行業能夠共創共享共贏的發展模式。
朱共山在演講中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理性第一,有序進化,從野蠻擴張、無序生長、大起大落的歷史周期波動中汲取教訓,從沖動盲目型投資向理性穩健型投資轉變。二是科技為先,創新為王,回歸到新能源發展的第一性原理——基于科技提升帶來的成本經濟性。三是接軌國際,統一標準,在碳足跡基礎數據庫、碳足跡評價方法與流程、碳中和認證等方面統一標準,完善流程,確立模型,與國際接軌。四是跨界融合,協同發展,推動新能源跨行業、跨領域擁抱變革。擺脫低層次的行業內卷,走差異化、互補化協同發展之路。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