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5 15:22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同花順數據顯示,2022年1月1日至7月24日,共有64家公司被立案調查,從“被調查人類型”這一指標排序來看,有23家是上市公司涉嫌違法違規被立案調查;其余則是股東、高管、...
同花順數據統計顯示,2023年1月1日至7月24日,從“被調查人類型”這一指標排序來看,有56家上市公司涉嫌違法違規被立案調查;其余則是股東、高管、其他主體涉嫌違規違法被立案調查。從原因來看,有52家提及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立案調查。
被立案調查公司數量增多
同花順數據顯示,2022年1月1日至7月24日,共有64家公司被立案調查,從“被調查人類型”這一指標排序來看,有23家是上市公司涉嫌違法違規被立案調查;其余則是股東、高管、其他主體涉嫌違規違法被立案調查。
相比去年同期,今年以來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數量增多。對此,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說,當前監管高度重視上市公司信披質量,有利于改善資本市場生態,提振投資者信心。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讓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就要維護資本市場的良性發展風氣,從嚴管理,加強監管。”
從上述56家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中,有52家提及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立案調查。例如,近日,上海鳳凰、*ST愛迪、*ST宋都均發布公告稱,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
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王智斌律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在日趨嚴厲的監管背景下,審計機構等中介機構的責任被進一步壓實。近年來,中介機構的“看門人”職能日漸歸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和內部控制報告被出具否定性意見的比例大大增加,雖然陣痛不可避免,但長遠來看,“驅逐劣幣”可以使證券市場沉淀下優質的上市公司,有利于證券市場的長遠發展。
多方著手改善信披問題
“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屢見不鮮,在于個別上市公司的治理不健全和僥幸心理。”王鵬建議,多舉措應對上市公司及相關主體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公司‘三會’發揮作用、關鍵少數當好看門人;行業組織能夠幫助上市公司做好自律;監管部門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對違法違規行為及時干預;媒體等第三方平臺做好監督;對優秀企業做好正向引導以激勵企業合法、合規信息披露等。”
盤和林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信息披露違規存在很多種模式,如果是顯而易見的信息披露違規,監管部門可及時發函,讓企業補充信披內容。如果是非顯而易見的信息披露違規,主要困難在于取證等方面,可以通過技術分析、數據算法等方式提取出有問題的信息披露事項。
對于一些公司而言,被立案調查之后,公司面臨的“麻煩”更多。“例如,*ST宋都被立案調查后,投資者依舊可以索賠。”王智斌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雖然*ST宋都被立案調查的細節目前未披露,但仍然可以從公開信息中梳理出一些線索。
公開資料顯示,*ST宋都、董事長兼總裁俞建午曾公開承諾,最晚于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資產變現,并將及時清償對應欠款,逐步降低上市公司以存單質押形式提供的擔保金額,最晚于2023年12月31日前,徹底消除與*ST宋都之間存單質押形式的互保情形。然而,2023年5月份起,*ST宋都披露了一系列新增占款的公告,在該等公告中,*ST宋都稱實控人、控股股東因未及時清償銀行欠款而構成“未按承諾履行的情形”。
王智斌表示,“現有進展表明,公司實控人、控股股東并未能及時清償銀行欠款,資產是否已按照其承諾完成變現亦需拷問。更重要的是,2023年12月31日前解除‘互保’的可能性已無限趨近于0。基于此,我們認為2021年5月27日至2023年5月8日期間買入公司股票且截至2023年5月8日持股的投資者,有權要求實控人、控股股東賠償部分投資損失。”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