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1 13:55 | 來源:證券時報網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數據顯示,國內首只公募FOF成立至今已有近6年時間,但六成FOF產品成立至今未能實現盈利,公募FOF的發展仍面臨巨大挑戰和考驗。...
今年二季度,公募FOF(基金中的基金)規模再次出現大幅縮水,較一季度末減少逾百億元。在公募基金市場規模突破27萬億元,迎來“萬基時代”之后,被稱為基金專業買手的FOF卻經歷了至暗時刻——凈值大幅波動,業績持續承壓,規模連續4個季度縮水。
數據顯示,國內首只公募FOF成立至今已有近6年時間,但六成FOF產品成立至今未能實現盈利,公募FOF的發展仍面臨巨大挑戰和考驗。
遭遇至暗時刻
近6年,國內公募FOF自誕生以來產品數量和規模均實現快速增長,最新數量(份額分開計算)突破700只,產品規模則在2021年底就首次突破了2000億元整數大關。具體來看,有近80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布局了FOF業務,公募FOF產品發行數量超過10只的基金公司有11家,其中4家基金公司發行了20只以上的FOF產品,6家基金公司的FOF管理規模超過100億元。
FOF發展看似如火如荼,不過產品總規模近來卻一再縮水。天相投顧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FOF管理規模1765.4億元,已經連續4個季度縮水,距歷史最高位減少了近600億元。二季度,FOF規模就縮水逾百億元,近半數產品被凈贖回。
值得注意的是,年初以來部分FOF產品業績持續回暖,也未能阻止資金贖回的態勢。
在此背景下,存量FOF不斷“瘦身”,迷你FOF頻現。數據顯示,若將份額合并計算,有近百只FOF產品的最新規模不足5000萬元,占FOF產品總數近兩成。
隨之而來的,是FOF發行明顯降溫,年初以來逾30只FOF發行規模不足5000萬元,2只FOF產品甚至發行失敗。
究其原因,業績持續承壓被認為是FOF規模不斷下滑的主導因素。追溯過往,FOF規模下滑的拐點發生在2022年年初,彼時公募基金也創下了業績的高點。隨著公募基金業績持續震蕩,FOF規模也逐漸縮水,投資者的參與熱情持續衰退。
數據顯示,按成立至今的口徑計算,高達六成的公募FOF產品仍未能實現盈利,虧損最大的一只FOF已連續3年虧損,虧損總幅度高達33%。今年來看,雖有不少FOF產品逐漸走出困境,實現年內正收益,不過仍有半數FOF未能報出盈利,有10余只FOF的虧損幅度甚至超5%。
能力不足定位不清晰
基金行業已邁入“萬基時代”,產品數量和類型太多已成為普通投資者投資基金遭遇的難題之一。作為資產分散投資中的一種有效投資策略,疊加公募基金機構投資者的身份,公募FOF被認為是幫助投資者解決資產配置難題的重要產品之一,因此也被市場寄予了厚望。
從產品設計上來看,公募FOF希望通過投資于一籃子不同風格、不同行業及主題的基金,降低單只基金波動對基金組合的影響,目的是給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投資體驗。
不過,從FOF產品的近年業績表現來看,受市場環境影響,基金凈值普遍回撤較大,投資者大多持有體驗不佳,國內公募FOF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考驗。
在這背后,基金公司FOF投資能力不足與產品定位不清晰,是當下公募FOF被市場詬病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在監管指導和市場監督下,FOF管理人雖然在投資規范性方面取得了進步,但整體仍有提高空間。“通過精選不同資產類別中的優質基金,追求基金資產的長期增值”,這幾乎是所有FOF合同中約定的投資目標。不過,仍有一些FOF管理人在進行組合配置的調整時優先選擇自家公司旗下產品。雖然FOF高比例配置自家基金的情形已被監管層三令五申,但有一些FOF基金管理人在進行組合調整時仍“游走”在監管的邊緣。
FOF涉及的資產組合相對復雜,投資者僅僅通過每個季度的基金季報很難了解FOF的具體投資情況和倉位變化,也很難評估FOF資產的真實價值。比如,成立于今年1月的某只FOF產品,至今已經虧損7.64%,大幅跑輸市場。實際上,該FOF二季度末的十大重倉基金今年均有不錯的業績表現,可見投資者很難通過基金報告發現其業績虧損的源頭。
“從公募基金近幾年的發展來看,市場高估了基金公司的專業能力。”曾有基金業內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縱觀FOF重倉的基金,雖然不少標的基金為當下熱門基金,但是一些基金在被FOF納入組合后,基金凈值卻出現回撤。FOF管理人在構建組合時總是慢半拍,基金挖掘能力欠缺。另外,有的FOF管理人投資行為過于短期化,追逐熱門基金,風格和收益不是很穩定,比如不少FOF產品在主題行情亢奮之際,買入了相關主題基金,導致基金凈值波動加大。
投資者結構不合理
除了向投資者收取管理費和托管費外,FOF投資者還承擔了投資組合中其他基金的管理費和托管費,這也導致了交易成本的抬高,增加投資者負擔。
FOF被市場詬病的原因,除了業績受市場環境影響較大和管理人投資能力欠缺外,FOF投資者結構的不合理也是重要因素。當下,FOF持有人主要以個人投資者為主。不同FOF產品合同中約定的投資策略差異較大,產生的風險差別也較大,基金銷售機構在向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進行銷售時,不應將FOF產品一概而論為“低波動、收益穩健的產品”。
一位FOF投資總監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參考美國情況,FOF受益于養老金和年金為主的中長期資金配置,從而得到較為快速的發展。反觀國內,FOF目前主要以渠道代銷的個人投資者為主,而銷售渠道主導的商業模式并不是FOF生存的適合土壤。權益FOF風險收益比較高,但短期業績很難做出亮點;固收類FOF有雙重收費的劣勢,不容易跑贏同類型的固收產品,疊加FOF本身需要搭配較長的持有期或封閉期,提高了渠道銷售的難度,幾年前發行的大部分FOF的業績也無法讓渠道滿意。而國內機構投資者方面,他們往往通過委外專戶或自己管理的方式做FOF,極少會直接投資公募FOF產品。可見,國內基金銷售渠道的產品偏好和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方式,也是造成目前國內公募FOF整體規模發展較為緩慢的“后腿”。
如何破局?
公募FOF是國內市場出現相對較晚的投資工具,其主要特征是能夠降低持有人持有單一基金的風險,提高整體投資組合的穩定性。同時,FOF也是投資管理人發揮其專業能力和優勢,為持有人擺脫繁瑣的基金選擇和交易過程的產品。
雖然公募FOF發展短期遇阻,但長期來看仍有很大發展空間。一位資管高管表示,若拉長周期看,FOF產品的波動相對較小,優秀的產品還是會獲得中長期投資者的認同。
對于如何解決備受市場關注的行業痛點,不少基金業內人士也積極獻言建策。比如,針對“偏愛”自家基金的現象,有業內人士建議,基金管理人應該在基金報告中披露相關信息,做到信息的公開化,有效規避“偏愛”內部基金的道德風險。公募FOF惟有真正做到全市場選基,才能切斷利益輸送鏈條,從而維護投資者的基本權益。
華南一家公募FOF投資部總經理建議,為發揮FOF多資產多策略資產配置的優勢,可以拓展投資范圍,適度放寬投資約束。另一方面,當下多數投資人尚未形成長期投資的理念,持有期的設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戶的購買意愿,建議對持有期進行適度調整。同時,加強對FOF方面的投教,在考核和宣導FOF業績上應更側重于中長期業績的考量。
對于當下公募FOF遇冷的現狀,基金管理人在做好投研和資產配置的同時,積極引入長期穩定資金也是破局的關鍵要素。
FOF管理人構建投資組合時,要避免被短期市場的波動和熱點所干擾。部分FOF管理人認為,對于一些貝塔屬性較強,主動偏股型基金覆蓋較少或阿爾法能力不明顯的方向,FOF產品可以通過配置ETF進行有效的空缺填補。
基金銷售機構在銷售FOF產品時,也需要根據不同投資者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FOF產品的投資目標進行綜合評估,切實將適當風險的產品精確推介給適當風險承受力的投資者。某投資顧問表示,國內FOF產品類型相對單一,可以根據不同的投資策略和資產類別進一步細分,以匹配不同類型的投資。
“站在投資者角度,個人投資者并不關注基金產品的運作類型,而是看重最終能否在合理的風險水平上獲得較好的回報。從現有產品的業績結果來看,相較普通的股債混合型基金,部分FOF基金并沒有獲得更為顯著的風險收益比。”有基金評價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負債端的不匹配確實也是FOF基金規模縮水的重要原因,FOF基金在風險收益比中的優勢需要通過中長期的時間維度來體現,因此理論上資金期限更長的養老金會是FOF產品更加適合的場景。不過,目前FOF基金在產品設計和運作上也存在一些問題,部分FOF基金在戰略和戰術資產配置層面并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優勢。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