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6 10:00 | 來源:數據寶 | 作者:俠名 | [電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手機大廠卷瘋了!
8月14日晚,在小米年度演講上,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大模型是重大技術革命,小米必須全面擁抱。據了解,目前小愛同學已升級大模型,8月14日開始邀請測試,小米手機端側大模型已初步跑通。
除了小米之外,華為終端業務CEO余承東也表示:“AI大模型技術的發展將會帶來下一代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的智慧體驗。”在華為HarmonyOS 4的升級中,智慧助手“小藝”已經接入了AI大模型技術。榮耀、蘋果等手機廠商在AI大模型方向也有所動作。
手機廠商紛紛入局AI大模型,意味著全球AI大模型在應用端迅速發展。而AI應用場景拓展的背后,是新一輪“AI軍備競賽”的打響,不僅中國的科技巨頭在搶奪AI芯片,沙特、阿聯酋等“中東土豪”也加入了戰場。
多家手機巨頭入局,大模型競爭激烈
在8月14日晚舉辦的小米年度演講中,雷軍表示,小米AI大模型最新一個13億參數大模型已經成功在手機本地跑通,部分場景可以媲美60億參數模型在云端運行結果。小米旗下人工智能助手小愛同學已開始升級AI大模型能力,在發布會當天開啟邀請測試。
“小米在AI領域堅持厚積薄發和尾隨戰略,在最新的發布會上稱利用折疊屏手機成功跑了13億參數的大模型,成為了全球首個。不過在內行眼中,這有‘噱頭’屬性,目前全球在跑的新一代云端大模型數量眾多,哪怕弱一點的亦有60億參數,像GPT 3.5已經上到1750億參數,需要一萬顆英偉達V100芯片構建的AGI網絡集群才能實現,至于說GPT5.0的參數更是天量級別。”獨立國際策略分析師陳佳說。
據雷軍表示,2016年7月,是小米布局AI的起點。歷經七年時間,目前小米AI相關團隊人員規模已經超過了3000人。在今年4月,小米正式組建了AI實驗室大模型團隊。如今,月活用戶超過1.1億的小愛同學升級AI大模型能力,將擁有“更強的大腦”,在答疑解惑、交互對話等方面實現能力升級。
盯上AI大模型的手機廠商不止小米一家,在今年8月4日舉辦的2023年華為開發者大會上,余承東就宣布,HarmonyOS 4系統將得到盤古大模型的加持,使得智慧助手小藝具備AI大模型能力。不同于其他手機廠商,華為直接將大模型能力嵌入了手機系統層面,融合程度更加深入。用余承東的話說,具備AI大模型能力的小藝“智商更高了,更能干了”。
在近期蘋果2023財年第三財季財報發布會上,蘋果CEO庫克也表示,蘋果多年來一直在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其他模型,未來幾個月內,蘋果公司用于生成式AI的研發支出將進一步增加。這也是蘋果首次官方確認介入AI大模型。
6月29日,榮耀CEO趙明在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表示,未來將把AI大模型引入端側賦能YOYO智慧助手,打造更加個人化、人性化,隱私保護更周全的端側個人模型,帶來多模態自然交互、精準意圖識別、復雜任務的閉環服務等新體驗。
5月22日,百度旗下小度發布首款手機小度青禾學習手機,該手機搭載了小度靈機大模型,提供AI拍照講題、中英文AI作文輔導、AI口語練習等學習指導。
不過,手機廠商們對AI大模型的布局也并不都是“單打獨斗”,也有廠商在尋求外部合作。據趙明透露,榮耀目前已經在跟互聯網公司接觸。他表示:“現在很多的公司和企業也在投入大模型各個領域,例如很多垂域的模型和通用的大模型,覆蓋不同的領域。榮耀與這些公司的合作肯定是未來的必然選擇,并且(接觸)已經是在進行中的事情。”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廠商自身研發實力不足或投入有限,可以和大平臺及科研機構合作,一方提供技術,一方提供場景、資金和資源,各取所需。
不過整體來看,目前手機廠商對AI大模型的布局多局限于“語音助手”。IDC中國高級分析師郭天翔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手機廠商布局AI大模型更多是出于對熱點的追逐,真正在手機上的使用場景尚未明確。目前看也只是通過語音助手來實現落地。郭天翔認為,目前還未看到AI大模型會成為影響手機市場競爭的決定性因素,離落地普及仍有較遠距離。
消費電子“存量博弈”,是壓力也是動力
為什么手機廠商紛紛入局AI大模型領域?因為目前手機賽道的競爭已經進入存量博弈階段,手機廠商需要在新技術上建立競爭優勢,也需要通過新的賣點角逐高端市場。
據中國信通院數據,今年上半年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1.24億部,同比下降7%。據Canalys數據,2023年上半年全球手機出貨量約5.25億部,較去年同期下滑超7000萬臺。
王鵬表示:“目前手機市場銷量下滑,長久以來大家的競爭高度同質化,震撼級產品不足,這種情況下大家就只能比拼一些細節,像芯片、電池、攝像頭、屏幕大小、重量等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出現之后,對手機廠商來說是一個有可能引爆市場的新賣點,因此有資源、有能力的企業就開始進行布局。”
財經評論員張雪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手機廠商角逐AI大模型賽道是正常的市場競爭行為。AI大模型可以提供更先進的語音、圖像和智能交互功能,為用戶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手機廠商通過優化和引入AI大模型,可以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滿足用戶的需求,并且贏得市場份額。
同時,手機廠商們不僅僅擁有手機業務,如小米還有智能家居產品,華為有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等。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表示:“AI大模型的技術能力不僅局限于手機,還可以擴展到自動駕駛、智能制造、機器人(12.950, -0.09, -0.69%)等多個領域,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商機和增長點。同時,AI被認為是未來科技的重要風口,手機廠商希望能夠在這個領域搶占先機,獲取更多市場份額和利潤。”
高端化“生死之戰”,大模型能否破局?
目前來看,國內手機廠商在AI大模型領域的發展速度領先于海外巨頭。在近期蘋果2023財年第三財季財報發布會上,蘋果CEO庫克表示,蘋果多年來一直在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其他模型,未來幾個月內,蘋果公司用于生成式AI的研發支出將進一步增加。這是蘋果首次官方確認介入AI大模型,和華為等國內廠商相比,蘋果的“AI之路”走得較為緩慢。
因此,AI大模型也被視作國內手機廠商建立競爭優勢、沖擊高端市場的方向之一。據Counterpoint數據,今年二季度,蘋果公司賺走了全球智能手機行業85% 的營業利潤,創最高季度紀錄。
在手機市場的“存量之戰”中,高端化成了必須啃下的硬骨頭。雷軍也在小米年度演講中表示:“高端是小米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戰。”
張雪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手機廠商如華為、小米已經在AI大模型賽道上投入了大量資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果中國手機廠商能夠在該領域保持競爭優勢,并通過不斷創新和滿足用戶需求來占據高端市場,它們有機會在手機賽道的下半場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認為,通過提供更強大的AI功能,手機廠商可以吸引更多用戶購買高端手機,提高產品溢價能力,從而提升利潤。
不過,盡管AI大模型有潛力在手機賽道的下半場競爭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其發展也受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制約。
安光勇認為,從內部環境來看,中國手機廠商在AI大模型領域可能受到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制約,需要在技術發展和應用落地過程中平衡各種因素。從外部環境來看,硬件技術、核心芯片等關鍵領域對海外的依賴度可能影響中國手機廠商在AI大模型競爭中的地位,尤其是在芯片供應方面存在不穩定因素。
因此,國內手機廠商想在AI大模型上樹立起競爭優勢,也需要保證“彈藥”的充足,在人工智能芯片等關鍵領域保證供應。
全球開啟搶芯模式,打響“AI軍備競賽”
目前,全球正進入新一輪“AI軍備競賽”,對人工智能芯片的搶奪進入白熱化。
據英國《金融時報》8月14日報道,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正在購買數以千計的英偉達AI芯片,以謀求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
據了解,沙特阿拉伯已經通過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購買了至少3000枚英偉達H100芯片。知情人士透露稱,這所沙特阿拉伯大學還擁有至少200個英偉達A100芯片,他們正在開發采用了700個英偉達Grace Hopper超級芯片的名為“Shaheen III”的超級計算機,并將于今年投入運行。
而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們也在行動。據報道,百度、騰訊、阿里、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正采購英偉達高性能AI芯片,今年總共采購約10萬張A800芯片,訂單金額達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億元),明年訂單價值達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1億元)。英偉達方面回應稱,消費互聯網公司和云服務提供商每年都會在數據中心組建方面投入數十億美元,通常會提前幾個月下訂單。
除了企業之外,中國的各大城市也在行動,加緊人工智能發展。5月30日,北京發布《北京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實施方案(2023~2025年)》,將側重打造人工智能技術底座,圍繞人工智能關鍵技術、人工智能產業方陣等方面,聚焦優勢潛力和短板薄弱環節進行系統布局,撬動引導創新資源優化配置。其中,特別提出要推動國產人工智能芯片實現突破,積極引導大模型研發企業應用國產人工智能芯片,加快提升人工智能算力供給的國產化率。
同一天,上海發改委印發的《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到,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專項等引導作用,支持民營企業廣泛參與數據、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
5月31日,深圳正式印發《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稱將“舉全市之力打造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努力創建全球人工智能先鋒城市”。為此,深圳將統籌設立規模1000億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規模之龐大全國罕見。
如果說各個國家、各大城市加碼人工智能產業是全球“AI軍備競賽”的第一輪,那對AI芯片的搶購就是這輪軍備競賽的第二輪。輪輪轉動之下,全球人工智能產業也迎來蓬勃發展。
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公司在人工智能賽道的“起跑點”稍顯落后。陳佳向記者表示,目前整個AGI(通用人工智能)軟件市場基本上由微軟、谷歌、Meta主導,硬件則基本被英偉達的全系列AI芯片主導,intel、AMD以及國內華為等大廠屬于第二集團,短期內很難撼動英偉達利用大模型建立的AI硬件開發優勢。相比之下,其他廠商包括國內手機大廠都屬于第三第四梯隊,短期內除了其自身核心客群之外,不會對AI算力市場構成顯著影響。
不過“起跑點”的落后也意味著發展空間的廣闊。國金證券(10.060,0.08, 0.80%)認為,未來3-5年人工智能產業將保持較高增速,2022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1958億元,預計2027年可達6122億元,年均復合增速約為25.6%。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