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1 09:12 | 來源:電鰻財經 | 作者:趙超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電鰻財經》注意到,格藍若對第一大客戶存在較大依賴。同時,公司2022年收入大幅增長,主要原因為公司2021年生產的大部分產品在2022年確認收入,導致公司2021年產銷率不足...
《電鰻財經》 趙超/文
2023年5月,武漢格藍若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格藍若)披露申報稿。8月25日,該公司披露了首輪問詢回復。
格藍若主營業務為互感器計量性能智能監測裝置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及相應在線監測平臺開發建設等技術服務。受益于我國電網智能化建設的持續推進及公司較強的技術研發優勢、市場先發優勢等因素影響,2020年至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0.39億元、0.56億元、4.17億元,快速增長。同期,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均超80%,處于較高水平。
《電鰻財經》注意到,格藍若對第一大客戶存在較大依賴。同時,公司2022年收入大幅增長,主要原因為公司2021年生產的大部分產品在2022年確認收入,導致公司2021年產銷率不足17%,大幅低于2020年和2022年該數據。
高度依賴單一客戶
格藍若選擇的具體上市標準為《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第2.1.2條第(一)項,即“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 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
2022年度,格藍若經審計的營業收入為4.17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孰低的凈利潤為1.8億元,公司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根據公司采用市盈率法得到的評估結果,公司預計市值不低于10億元。
2020年至2022年,格藍若營業收入分別為3894萬元、5622萬元、4.17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04萬元、-1895萬元、1.8億元。
《電鰻財經》注意到,2020年至2022年,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一直都是格藍若的第一大客戶,收入占比超50%。其中,2020年和2021年該數據超80%。
2022年,格藍若來自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的收入中,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從公司采購金額為1.53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36.78%。當期,湖北正源電力集團有限公司為公司第二大客戶,向公司采購金額為1.66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為39.83%。
資料顯示,湖北正源電力集團有限公司唯一股東為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亦為國家電網系統內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問詢函顯示,格藍若多名高管曾任職于電力系統,副董事長嚴平曾擔任國電南自副總經理等職務,董事王迅曾擔任國電南自供應鏈管理部主任等職務,總工程師陳應林曾擔任國電南自數字化變電站事業部副總經理等職務,技術研發中心副總經理代潔曾在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武漢南瑞擔任軟件部經理等職務,公司成立后不久成為國網供應商。
截至報告期末,格藍若員工中包含國家電網系統離職人員4人、國家電網系統工作人員近親屬1人。
產銷率大幅波動
2020年至2022年,格藍若互感器計量性能智能監測裝置收入分別為3725.71萬元、3766.97萬元、41220.58萬元,公司互感器計量性能智能監測裝置銷售量分別為33套、33套、379套,產量分別為20套、206套、462套。同期,公司上述產品的產銷率分別為165%、16.02%、82.03%。
格藍若解釋稱,互感器計量性能智能監測裝置產銷率波動較大,主要系公司產品的生產時間與收入確認時間存在時間性差異導致。
2020年度產銷率較高的原因為,格藍若以前年度生產的產品在當期確認收入,使得銷量大于產量;2021年度,公司訂單數量大幅上升,當期產量較高,但大部分產品在2022年度確認收入,使得當期銷量較產量較低,產銷率較低;2022年度,公司2021年度生產產品在2022年度陸續實現銷售、確認收入,公司產銷率大幅回升。
從上述數據來看,格藍若2021年生產的206套互感器計量性能智能監測裝置中,有約173套在2022年計入收入。按照當期114.15萬元/套計算,2021年生產產品計入2022年收入的產品收入金額約為1.97億元,占2022年4.17億元收入比例約為47%。
《問詢函》要求格藍若說明,實際執行的內容是否與招投標內容存在差異,相關合同的執行周期偏長或偏短的原因,收入確認是否存在跨期。
格藍若回復稱,對于互感器計量性能智能監測裝置,公司安裝調試完畢并經客戶驗收合格出具安裝調試完工單;公司嚴格按照取得安裝調試完工單時點確認收入,不存在收入跨期情況。
《電鰻財經》進一步研究發現,報告期內,格藍若主要產品每套實際工時大幅下滑。
格藍若產品的生產活動主要包括軟件燒錄、單元組裝、單元調測、整機調測、軟件部署、性能檢測等環節,公司主要采用訂單式生產模式,不同規格、型號的產品根據訂單周期具有共用生產線、排班生產的特點,因此,公司通過統計生產部門工時數作為產能測算標準。
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格藍若產能(標準工時)分別為4762.5小時、8175小時、13965小時,產量(實際工時)分別為2625小時、5878小時、11263.5小時,公司產能利用率分別為55.12%、71.90%和80.66%。
公司解釋稱,2020年度產能利用率較低,主要原因為公司尚處于發展初期,訂單數量相對較少,故產能利用率較低。
2020年至2022年,格藍若互感器計量性能智能監測裝置產量分別為20套、206套、462套。同期,公司產量(實際工時)分別為2625小時、5878小時、11263.5小時。
以此計算,同期格藍若互感器計量性能智能監測裝置實際工時平均數分別約為131.25小時/套、28.53小時/套、24.38小時/套,該數據大幅下降。
針對上述問題,《電鰻財經》向格藍若發送郵件求證,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