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7 09:25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劉燦邦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業內普遍預計,到今年底,大量新增產能將形成并于明年涌入市場,市場淘汰賽將啟幕。隨著廠商間的競爭加劇,更多新進入者以及跨界轉型廠商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里迎來真正考驗。...
透過半年報,光伏行業一些新的變化得以顯現。
上半年,多家光伏公司計提了數額較大的資產減值損失,成為行業下行周期中最明顯的影響。為應對產品價格下行,上游廠商采用以量補價的主要策略,但仍普遍出現利潤下滑。下游方面,電池廠商紛紛逆襲,實現了近年來最好的毛利率水平。
業內普遍預計,到今年底,大量新增產能將形成并于明年涌入市場,市場淘汰賽將啟幕。隨著廠商間的競爭加劇,更多新進入者以及跨界轉型廠商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里迎來真正考驗。
以量補價成效待考
上半年,光伏上游價格大幅走低,單晶致密料均價從2023年1月初的17.62萬元/噸(含稅)下跌至2023年6月底的6.57萬元/噸(含稅),跌幅為62.71%。在這一背景下,4家上市的一線硅料廠中,只有1家實現凈利潤增長。
具體來看,新特能源上半年實現營收175.87億元,同比增長19.51%,凈利潤47.59億元,同比下降15.28%。公司多晶硅板塊在銷量增加約80%的情況下收入達到126.18億元,同比增長21.79%,該板塊實現毛利67億元,同比下降2.01%。
協鑫科技上半年實現營收209.46億元,同比增長41.8%,歸母凈利潤55.18億元,同比下降20.12%。上半年,公司多晶硅產量約為11.1萬噸,同比增長177.1%,多晶硅出貨10.1萬噸,同比增加150.9%。報告期內,協鑫科技多晶硅平均對外不含稅售價約為12.41萬元/噸,公司坦言,多晶硅毛利受行情波動等因素受到較大影響。
大全能源(41.110,-0.14,-0.34%)上半年實現營收93.25億元,凈利潤44.26億元,同比分別下降42.93%和53.53%。上半年,公司多晶硅產量為7.92萬噸,銷量7.68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8.66%和0.59%。單位銷售價格(不含稅)由去年上半年的21.3萬元/噸降至12.05萬元/噸,降幅43.44%。
由于業務結構單一,大全能源受價格沖擊最大且銷量沒有明顯增長,是上半年最為“受傷”的頭部硅料企業;相比之下,新特能源與協鑫科技均實現了部分以量補價。
通威股份(32.020,-0.03,-0.09%)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小幅增長,但由于公司橫跨多個產業鏈環節,情況有些特殊。從公司對多晶硅板塊的描述來看,各生產基地均滿負荷運行,高純晶硅銷量17.77萬噸,同比增長64%,結合行業價格降幅,其多晶硅業務收入與去年基本持平。
據半年報數據,通威股份旗下主營多晶硅業務的永祥股份合并口徑實現凈利潤164.24億元。2022年半年報,永祥股份同口徑的凈利潤為138.34億元。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專家委副主任呂錦標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多晶硅價格去年11月就開始下降,今年1月止跌回彈,龍頭大廠年初的硅料庫存在一季度消化,長單交易恢復,各大廠新產能放量,價格也都高于20萬元/噸。雖然二季度價格下跌,但也只是到了6月才急跌至10萬元/噸以下。在呂錦標看來,上半年硅料交易加權均價在16萬~18萬元/噸之間,利潤率仍然可觀,而幾家大廠兩年來都實現了產能翻番,上半年的利潤總額仍然很高。
上半年硅料均價仍較高,進入三季度以來,雖然硅料價格連續多周上漲,但均價已經降至8萬元/噸上下,硅料廠商三季度甚至下半年利潤是否會進一步受到沖擊?以量補價的策略還能否奏效?
對此,呂錦標認為,三季度以來,由于硅料新投產增量不多,而終端市場增長超預期,下游排產逐月上調,硅料、硅片價格超跌后反彈,預計年底新產能集中釋放后硅料價格可能回落。他判斷,雖然下半年利潤大幅下滑,但龍頭硅廠開工正常,能夠保持30%以上毛利。
關于接下來的市場預期,大全能源談到,6月下半月,多晶硅價格探底激發了下游客戶的購買力度,至7月中旬,市場價格回升約15%~20%。隨著行業向N型技術過渡,N型多晶硅的銷售溢價擴大,需求量亦顯著上升,預計這一趨勢亦將為公司貢獻新的利潤增長點。
產能淘汰賽啟幕
在對行業形勢分析時,已經有一線廠商判斷行業將進入淘汰賽階段。在這背后,也與行業持續擴張的產能有關,近期,多家大廠重申了產能規劃。其中,晶科能源(10.480,-0.05,-0.47%)進一步上調2023年底產能目標,預計屆時形成85GW硅片、90GW電池和110GW組件,其中N型產能預計占比75%,2023年底海外一體化產能12GW。
天合光能(32.080,-0.08,-0.25%)預計2023年底公司硅片產能達到50GW;電池產能達到75GW,其中N型電池產能達到40GW;組件產能達到95GW。晶澳科技(26.810,0.14,0.52%)2023年底組件產能將達95GW,硅片和電池產能約為組件產能的90%,目前公司寧晉基地7GW電池已經滿產,9月或10月份陸續有近40GW的N型電池投產,到年底還會有10GW投產。
阿特斯(14.740,0.01,0.07%)預計,到2023年末,公司拉棒、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將分別達到20.4GW、21GW、50GW和50GW;同時,預計到2024年末,公司上述環節產能將分別達到50.4GW、60GW、70GW和80GW。
另一個更驚人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22年頭部企業開始拋出N型產能擴產計劃以來,資本市場關于N型的擴產信息也在持續更新,從頭部企業到二三線企業再到跨界企業,短短一年半時間里,N型TOPCon落地、建設、規劃中的產能已經超過1500GW。
一位頭部企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大家對于產能供給超過市場需求有所擔憂,“多個環節都出現了大規模的投資,最初是硅料,現在電池投資也非常火熱,此外還有硅片,預計整個行業到2024年、2025年的累計產能將超過1000GW以上。”
針對全行業加碼TOPCon產能是否會帶來過剩風險,鈞達股份(91.810,-0.63,-0.68%)給出了不一樣的判斷,公司稱,隨著資本市場融資政策收緊,地方政府對光伏產業產能擴張支持力度下降。下一步TOPCon產能擴張將受到較大影響,可能不會出現過剩,有利于公司現有N型產能的盈利。
上述企業人士則從技術差異的角度分析了產能擴張的實際影響,他認為,表面上雖然都是TOPCon技術,但技術之間還存在差異。“在大的技術迭代中,還有很多小的技術需要積累和研究,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就有細節的差異,這種差異會在明年成為顯著的力量。”
基于這種認知,該人士也提出,明年開始將有大量新增產能進入市場,優勢N型產能替代P型的步伐會加快,但明年能有多大規模的優勢N型產能釋放是需要關注的核心。
呂錦標向記者分析,今年的硅料廠開足生產也就150萬~160萬噸產量,滿足超過600GW光伏需求。而硅片、電池、組件端的產能都在800~1000GW不等。站在三季度的視角看行業下游,硅片超跌后價格反彈,但硅料也反彈,高效電池缺貨,組件招標價格一路超跌,跌破1.2元/W關口。他預計,三季度一體化企業都利潤微薄,四季度組件交易價格觸底回彈,分布式市場出貨占比高的企業、境外銷售結合項目開發能力強的企業有望保持一定利潤。
在機構調研中,阿特斯也談到了利潤變化的情況,公司稱,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一季度,每個季度組件單瓦凈利都是上升的,如果剔除減值影響,公司二季度組件單瓦凈利也不錯,但到了今年三季度組件單瓦凈利將面臨一些挑戰,不過第三季度公司的出貨量也會提升。
當然,產能過剩與否也與市場需求緊密相關,上半年過后,多家廠商都上調了今明兩年的市場預期。晶科能源預計,2023全球組件市場規模有望超過500GW,2024年有望達到600~650GW。天合光能預計,2023年全球組件需求能達到475GW左右,2024年有望在此基礎上再實現20%以上的增長。
新勢力廠商迎挑戰
“潮水過后才能發現誰在裸泳。”過去兩年,光伏產業鏈價格大幅上漲以及產品供不應求掩蓋了很多問題,但當價格進入下行周期,這些問題也開始暴露,特別是在一些行業新玩家以及跨界選手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而硅片環節是重災區。
以京運通(4.810,0.00,0.00%)為例,公司已達產硅片產能規模超20GW,還規劃了樂山22GW新增產能。公司上半年營收51.37億元,小幅增長,但凈利潤由去年同期的3.88億元降至5552萬元;反觀今年一季度,公司實現了3.03億元的盈利,可見二季度虧損規模不小。公司稱,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繼續保持增長趨勢,但受硅片業務波動影響,未能實現凈利潤同比提升。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弘元綠能(43.210,0.00,0.00%)身上,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71.7億元,凈利潤10.17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7.38%和35.45%。對比來看,弘元綠能二季度營收與一季度基本持平,但凈利潤相比一季度的6.77億元下降了近五成。
此外,雙良節能(10.650,-0.07,-0.65%)二季度單季凈利潤環比下降76.82%,硅片龍頭TCL中環(25.420,-0.16,-0.63%)二季度單季凈利潤環比雖然實現了小幅增長,但季度扣非凈利潤環比下降28.41%。隆基綠能(27.650,-0.22,-0.79%)由于缺少業務板塊拆分后的數據,其硅片業務表現暫時還無法判斷。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新勢力廠商,弘元綠能與雙良節能跨界光伏制造都是從硅片業務切入,但在這之后,兩家公司都逐步構建起了全產業鏈布局。近期,弘元綠能首片TOPCon電池、組件相繼下線,包頭5萬噸高純晶硅項目也宣布投產,全產業鏈布局逐漸成型。
跨界轉型廠商的進展也值得關注,近期,不少企業的業務轉型出現轉折。去年11月,乾景園林(5.240,-0.03,-0.57%)宣布擬向國晟能源定增1.93億股跨界光伏異質結賽道,這也使公司股價節節升高,然而,今年7月底,乾景園林突然宣布終止定增計劃,其跨界動作也平添變數。
今年7月,樂通股份(16.950,-0.05,-0.29%)剛剛宣布跨界光伏,并計劃投建4.8GW異質結電池和4.8GW異質結組件項目。然而,1個月后,公司又宣布將大幅減少對異質結電池項目的投資規模,相關投資也不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
談及當下行業產能擴張的節奏,一家頭部企業人士向記者表示,不同企業要有錯位競爭的關系,每家企業有差異化優勢,尤其新進入的企業,如果完全復制一線企業的路線很難成功,要找到自己差異化的價值點。
該人士分析,現在很多跨界做光伏的企業看似有產能投入,馬上也能產出,但是有很多技術的門類需要積累和挑戰,對跨界進入光伏的企業來講挑戰比較大,“面對高強度技術和市場競爭,他們需要更多的積累”。
不過,跨界轉型者也表現得信心滿滿,華民股份(9.320,-0.18,-1.89%)近期連續與華晟新能源、一道新能等企業簽訂了硅片銷售大單,市場有驚奇也有質疑。但公司表示,目前產業出現的各種供需不平衡的現象,主要是硅料、P型電池組件的過剩,是落后產能的結構性過剩。作為新進入者,公司全產線裝備配置先進,在硅片產品升級換代方面具備更有利的兼容性和后發優勢。
當前,行業資源越來越向一線頭部企業集中的階段,后段廠商壓力也會越來越大。行業機構InfoLink Consulting就分析說,在產能過剩背景下,第二梯隊組件廠競爭將更加激烈。同時,隨著下半年TOPCon電池產量釋放加速,年末電池環節將出現更激烈競爭。眾多廠家相爭布局之際,新進入者需留意自身定位,通過差異化布局在同質化產品中立足市場。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