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2 08:55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記者統計數據顯示,港股今年前三季度一共有47家新股上市,同比減少16.1%,首次上市募資額246.05億港元,同比大幅減少66.6%。...
在整體市場低迷的環境下,今年香港IPO市場幾乎從年頭冷到了第三季度,預期第四季度不會有根本性改善。
記者統計數據顯示,港股今年前三季度一共有47家新股上市,同比減少16.1%,首次上市募資額246.05億港元,同比大幅減少66.6%。
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伙人歐振興向記者表示,預計今年香港IPO上市數量從100宗削減至70宗,并估計今年香港IPO難以達到1800億港元的預測,或僅為500億港元規模,為2010年以來低位。
前三季港股IPO募資額暴跌超66%
今年前三季度,港股市場有2個月出現了零IPO上市的情況,分別是2月和8月。截至9月底,港股一共迎來47家新股上市,同比減少16.1%,募資總額246.05億港元,同比大幅下滑66.6%,這是自2010年以來從未出現過的情況。
從47家新股行業分布來看,這些新股主要來自于醫療保健、TMT和消費行業。其中醫療保健行業11家,占比23%;TMT行業10家,占比20%;消費行業9家,占比18%。
今年香港整體IPO募資額低迷且出現大幅下滑,募資50億港元以上的只有一家,為珍酒李渡,募資額53億港元。募資額在10億港元以上的只有8家,有13家募資額在2億港元以下,還有2家上市公司以介紹方式上市不涉及募資 。
年內募資額在10億港元以上的新股名單:
從新股申購情況來看,若剔除2家介紹方式上市新股,45只新股中國際發售部分有效認購倍數在2倍以下的達到35家,占比78%,最高認購倍數僅4.7倍,這說明機構投資者認購意愿非常冷淡。
此外,45只新股中有26只網上發行有效認購倍數不足10倍,占比58%,僅有中旭未來一家網上發行有效認購倍數超過100倍,達到104倍。這說明在全球招股環節,投資人通過孖展融資來打新的意愿不強。而2021年,投資人新股打新熱情高漲,諾輝健康上市招股環節網上發行有效認購倍數最高達到4133倍,快手網上發行有效認購倍數1204倍,142萬名散戶認購,凍結資金12.6萬億港元刷新香港紀錄。
當然這主要是因為新股打新不像以前賺錢。若要計算打新手續費或者孖展融資費用,那么新股首日漲幅至少在10%以上才有得賺。若以此計算,僅有9家滿足要求,以樂華娛樂上市首日打新為例,每手浮盈5850港元。其次是美麗田園醫療健康,每手浮盈5165港元,中天湖南集團每手浮盈2980港元。
首日打新每手浮盈排名前9家的新股名單:
根據港交所公布的數據,2023年前三季度,已經接受的上市申請一共115宗,其中主板111宗,GEM(創業板)4宗。歐振興向記者表示,預計今年香港IPO上市數量從100宗削減至70宗,募資規模預計500億港元,而2022年港股IPO募資額達到1405億港元,同比減少66%。
歐冠升:亞洲不少市場是近乎零
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升近日在私人財富管理公會的財富管理峰會上,在談及不少人說香港今年沒有大型新股,新股數量較去年也大幅下滑時指出,“看看其他亞洲市場,他們差不多是零。”
歐冠升認為香港有良好監管環境,對市場參與者而言,最重要的是高效、減低不必要的監管負擔,同時在系統性風險有限的環境運作,“你都可以在香港見到”。
歐冠升表示,過去數年香港面對不少挑戰,包括地緣政治問題持續,如何管理相關風險相當重要,不過他指出香港地位獨特,是東西之間的超級聯系人,可在地緣政治轉變當中擔當重要角色;另外有更多公司選擇保持為私人企業不上市更長時間,因此對另類資產和私募股權管理變得更為重要,而香港是私募股權管理中心,管理2000億美元資產;而在金融科技興起,不少去中介化金融科技出現,他指出香港在虛擬資產、區塊鏈、云計算等部分走得很前,可為香港提供機會。
港交所在今年6月推出港元和人民幣雙柜臺交易,歐冠升表示,現時人民幣柜臺尚未納入港股通。但已在努力進行,要實施并不容易,有不少基建設施需要改變并要得到監管批準,或需數個月時間,但相信措施將對港股流動性有明顯幫助。
港股IPO二次遞表成常態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今年前三季度有75家公司重新遞交招股書(包括所有由同一申請人在其申請的處理期限已過或申請被拒又或自行撤回申請后三個月內重新提出而獲接受的申請)。其中四次沖擊港交所的公司也不在少數,比如滴答出行先后于2020年10月、2021年4月、2023年2月、2023年8月四次遞表。
從上市流程看,港股IPO包括遞表、聆訊、路演、招股、公布配售結果和掛牌等環節。其中,耗時最久的是遞表至聆訊階段,一般要等上3-6個月。這期間,企業除了回復監管部門問詢、更新財務數據外,還可能被臨時“加作業”。而企業財務數據通常按季度、半年度統計,遞表有效期卻只有六個月,就容易導致企業因財務審計數據過期而IPO擱淺。
也有上市公司過了聆訊卻遲遲不上市,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華南某擬上市公司副總裁告訴記者,公司過了聆訊不上市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市況不太好,募資不理想,所以希望等市況好的時候擇機再上市。
以此來看,“二次遞表”現象增多以及IPO節奏放緩都與香港股市持續低迷不無關系。港交所提供的數據顯示,2023年9月及前9個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額分別為903億港元、1097億港元,港股流動性日趨疲軟,導致香港股市持續在低位徘徊,恒生指數已經跌破18000點,年初至今累計跌幅近10%。
因此,從公司層面看,極端的行情讓一些企業在遞表后佛系“躺平”,等后續市場回暖,再重新沖刺IPO,也增加了“二次遞表”的情況。
為了解決港股流動性偏弱的問題,香港成立了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專責小組成員包括來自金融業界的人士、相關政府官員,以及金融監管機構和港交所的代表。研究問題主要包括:專責小組將全面檢視影響市場流動性的內外主要因素,包括上市制度、市場結構、交易機制等方面;專責小組亦會就提升中國香港股票市場的競爭力、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以及如何向重點市場的發行人和投資者推介港股市場等事宜,提出具體建議。
分析人士稱,如果港股流動性得到改善,加上美聯儲加息接近尾聲,未來幾個月港股IPO市場有望復蘇,畢竟目前香港上市申請數量挺多,特??萍脊镜纳鲜虚T檻也降低了,這都有利于活躍港股市場。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