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3 10:34 | 來源:國際金融報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這已不是馮明遠首次傳出離職消息。今年上半年,馮明遠因卸任多只基金,被傳要去另一家公募,但隨后辟謠。
近日,有關信達澳亞基金的知名基金經理馮明遠即將“奔私”的傳聞在業內不脛而走,其持有的新能源賽道基金凈值也在近年來出現回撤。
這已不是馮明遠首次傳出離職消息。今年上半年,馮明遠因卸任多只基金,被傳要去另一家公募,但隨后辟謠。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馮明遠在管基金規模為215.94億元,目前仍是信達澳亞基金的“臺柱子”,不僅在管公募規模全公司第一,在管股票型基金規模的占比也過半。
結合多年業績來看,馮明遠管理的信澳新能源產業等基金曾收獲不錯收益,被眾多投資者所熟知。但近兩年,其持有的新能源賽道失去了超額收益,基金凈值出現回撤。
《》記者就為何看中新能源板塊等問題,向信達澳亞基金相關人士發送了采訪函,但截至發稿前未有回應。
馮明遠再被傳離職
對于信達澳亞基金和馮明遠而言,二者更像是相互成就。
2014年,馮明遠加入信達澳亞基金(曾用名“信達澳銀基金”),歷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之后,在2016年10月開始管理公募基金。信澳新能源產業既是馮明遠管理的第一只公募產品,也是其成名作。
馮明遠剛接手信澳新能源產業時,2016年四季度末的規模僅為0.55億元。但在2019年末之后,憑借著當年優秀的業績,該只基金吸引了眾多資金買入。
2020年一季度末,信澳新能源產業基金規模升至116.9億元,彼時信達澳亞基金旗下公募總規模也才197.8億元。
隨后,馮明遠管理的信澳精華配置、信澳先進智造、信澳核心科技混合A也創造了不錯的收益,并吸引了眾多投資者買入。
或許是馮明遠的過往業績吸引了投資者,信達澳亞基金在2020年之后陸續為馮明遠募集了6只新產品,馮明遠管理基金最多時能達到“一拖十”,最高在管規模曾一度達到400億元之上,超過公司總規模的一半。
也正是因為管理的基金規模較大,馮明遠成為了信達澳亞基金的“臺柱子”。
但在2022年7月,2023年1月和2月,馮明遠一共卸任了4只基金,引起廣泛關注。一時間,猜測四起,有關于“減負”的說法,也有離職加盟另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傳聞。隨后,離職消息被辟謠。
然而,有關馮明遠離職的消息又在今年8月底被傳出,據傳其將會離開公募基金去往一家私募基金公司。《》記者查詢信達澳亞基金官網暫未發現有關馮明遠的人事變更公告,但某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馮明遠即將離職的傳聞并非空穴來風。
“科技獵手”被套
據了解,馮明遠的標簽是“科技獵手”,剛加入信達澳亞基金時,其喜歡重倉電子行業的個股,以信澳新能源產業為例,憑借2019年末重倉的電子股取得了較大超額收益。
但在2021年二季度末時,該基金將重倉的核心轉移至汽車零部件、鋰電池材料、有色等新能源產業板塊。
數據顯示,馮明遠在管理信澳新能源產業的第一個完整年度里(2017年),該只基金年度收益達到了39.27%,創造超額收益的同時,在同類中表現居前。
2019年,信澳新能源產業基金年度收益達到94.11%,在同類排名位居前列。2020年和2021年,其年度收益率分別為59.88%和45.37%,收益排名同樣居前。
但在2022年以及今年以來,信澳新能源產業基金未能延續持續上漲的勢頭。2022年,其年度收益率為-29.29%,今年以來(截至9月22日)收益率為-11.31%。
從上述業績表現可以發現,馮明遠在2021年大舉換倉至新能源賽道后,該年依舊取得了不錯收益,但隨后的2022年以及今年均因為新能源賽道不再是風口而“折戟”。截至9月22日,包括信澳新能源產業在內,馮明遠管理的其他基金今年以來收益虧損均在10%以上。
2023年5月,信澳新能源產業被調出支付寶“螞蟻理財金選”,調出理由是“該基金行業配置從科技板塊持續切換至制造板塊,產品相對金選科技賽道基準指數的超額收益出現持續波動”。
拉長時間來看,由于換賽道至新能源,信澳新能源產業在內的5只基金近兩年收益虧損接近40%,信澳新能源產業和信澳科技創新一年定開近三年來的收益已經轉為負數。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隨著近兩年的業績回撤,馮明遠的最新在管規模也從最高的400億元縮水至200億元,最高規模的信澳新能源產業已經降至百億元之下。
然而,成立已有17年的信達澳亞基金旗下公募規模也只有818.61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規模僅為123.63億元,馮明遠管理的股票基金規模(96.39億元)依舊是公司的大頭。
新能源板塊何時反彈
雖然馮明遠的持倉風格較為分散,重倉股倉位僅在20%-30%之間,但其關注的行業卻較為相似,主要是新能源中的鋰電池材料、汽車零部件和半導體等為主。
陷入新能源的他還有機會“翻身”嗎?
獨立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新能源行業競爭激烈,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爭奪白熱化,市場逐漸產生頭部化跡象,后來者追趕的難度顯著提升。市場從增量競爭到存量競爭,未來更比拼創新能力以及市場份額占比水平。
“新能源板塊的風險來自于幾個方面:其一,隨著新能源滲透率的持續提升,新能源板塊成長性邊際減弱,市場開始擔憂新能源未來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其二,新能源是此前機構抱團的板塊之一,近年來市場缺乏增量資金,對機構重倉方向造成了較大壓力。”排排網財富研究部副總監劉有華告訴記者。
涌貝資產基金經理徐夢婧分析稱,從交易層面來看,新能源現在其實是在消化2020-2021年漲上來的過高估值,并且籌碼結構也不好,資金在里面出不來,一反彈可能就會有人先撤出,所以成交量很難上來。
徐夢婧認為,新能源估計還要再調整一段時間,“產業層面來看,雖然現在光伏的業績還比較不錯,但后續消納會成問題,未來增速可能會下滑。出口方面,歐洲需求不及預期和美國制裁風險可能還會壓制股價。我們看好新技術方向,例如異質結電池、BC電池、鈣鈦礦”。
劉有華表示,看好光伏逆變器板塊有望率先反彈。首先,逆變器作為光伏組件的輔材,不受產業鏈上下游價格波動的影響;其次,逆變器下游既有光伏又有儲能,能同時受到兩方面的因素共同驅動。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