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5 11:35 |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范榮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老字號既是商品,也承載著文化積淀。據統計,目前我國有中華老字號1000多家,地方老字號3200多家,每一張招牌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底蘊。緊跟時代、守正創新,曾經輝煌的“...
近日,“55個品牌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引發廣泛關注。評論區里,既有網友略帶惋惜地分享自己的“心頭好”,也有不少人跟帖吐槽“早該摘牌了,又貴又難吃”。輿論紛擾間,不難看出公眾對老字號的復雜情感。
依規定,申請認定中華老字號的標準之一,是企業品牌創立時間在50年(含)以上。數十張經過歲月洗禮的老招牌被移出名錄,著實令人唏噓。但誠如網友所言,在被官方摘牌之前,一些品牌的口碑就已經遭遇“滑鐵盧”了。有的被吐槽口味油膩咸重一成不變,有的被曝光“以速凍代替現做”,還有的因服務拉胯、價格虛高而頻上“黑榜”……伴隨人氣直線下滑,不少老店的經營也步履維艱,許多因收不抵支而無奈關門撤店。今年2月《中華老字號示范創建管理辦法》印發,其中明確提出建立“有進有出”的監管機制。動態監管之下,那些“能不配位”“名不副實”的老字號被摘牌,在預料之中。
當然,摘牌是鞭策亦是提醒,市場唯“變”不破,老字號也不能吃老本。翻開歷史不難發現,這些遍布各行各業的老字號,之所以能久經風雨脫穎而出,莫不是在口味與經營上契合了消費者胃口,踩準了時代潮流。一晃數十年,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市場環境也出現諸多復雜變量。種種新變,讓“平衡傳承與創新”成為老字號面臨的必答題。沒有傳承固然不能稱之為老,但守舊躺平跟不上消費潮流之變,也很難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老字號要貴于“老”,不能累于“老”。在這方面,不少老字號已經轉變觀念、華麗轉身。首要一條就是及時更新商業經營模式。比如,大膽采用契合年輕人審美的包裝設計,豐富產品線回應更多元的消費需求,等等。而最根本的還是堅守質量為本的初心。百年老店同仁堂(50.080,-0.17,-0.34%)一貫堅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過硬的質量也帶來長青的口碑;北京稻香村雖然探索減糖、輕量、多樣化,但食材的醇厚讓其人氣始終不減。可見,無論什么時候,甭管新老字號,品質與服務的質量都是企業立身的根基。如果把這一點丟掉了,口碑與情懷分分鐘就會煙消云散。
老字號既是商品,也承載著文化積淀。據統計,目前我國有中華老字號1000多家,地方老字號3200多家,每一張招牌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底蘊。緊跟時代、守正創新,曾經輝煌的“百年老店”才能煥發更大光彩。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