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5 13:22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業內人士看來,基金發行整體遇冷與市場表現緊密相關。展望明年,多家公募基金在2024年策略展望中表示,當下多個行業和公司的估值已處于歷史低位,隨著供求關系改善,這些...
市場震蕩行情下,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明顯降溫,整體發行份額創2019年以來新低,平均發行份額(8.59億份)則已創歷史新低。
不管是從發行產品類型還是基金公司來看,公募行業分化趨勢日趨明顯。從發行結構來看,“債強股弱”特征明顯,債券型基金的發行份額占比近七成,遠超權益類產品。從發行機構來看,前20家頭部基金公司發行數量與規模占據近半壁江山,20家中小基金公司“一基未發”。
在業內人士看來,基金發行整體遇冷與市場表現緊密相關。展望明年,多家公募基金在2024年策略展望中表示,當下多個行業和公司的估值已處于歷史低位,隨著供求關系改善,這些企業的盈利能力、增長速度都會重新回歸擴張軌道,權益市場或存在結構性機會。
整體遇冷,平均發行份額創新低
今年以來,新成立基金數量與規模明顯下降。Wind統計數據顯示,按基金成立日來看,截至12月10日,今年以來共成立新基金1170只,相比去年同期的1346只減少約13%;合計發行總份額1.01億份,相比去年同期的1.3億份,減少約22%。
回顧近年來的基金發行情況,2020年、2021年是新基金發行高峰期,發行份額均達3萬億左右的歷史新高。2022年以來,新基金發行市場低迷,總發行份額降至1.48萬億。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總額再度下降,整體發行份額創2019年以來新低,而平均發行份額(8.59億份)則已創歷史新低。
市場賺錢效應整體偏弱,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相對低風險的債基相對更受市場的青睞。從發行結構來看,新發基金“債強股弱”特征顯著。W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新發行的權益類(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的數量分別為654只、338只;發行份額分別為2769.51億份、6926.05億份。從發行份額占比來看,權益類基金占比僅為28.5%,而債券型基金占比則高達68.9%。
從單只產品發行規模來看,新成立基金中,共有261只基金發行份額超過10億份,占比為22.63%;發行份額超過50億份的基金僅有56只,其中54只都是債券基金,另外2只產品分別為華安景氣領航混合與中信建投國家電投新能源REIT。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近兩年權益類基金發行遇冷與震蕩行情下權益基金賺錢效應不佳有著極大的關系。市場震蕩,板塊熱點切換加速,基金行業整體賺錢效應較差,導致投資者信心不足,尤其是對于含權類的基金產品,態度較為謹慎,接受度也相對較低。
在整體低迷背景下,今年新基發行市場也有幾分亮點,如首批20只浮動型基金已全部宣告成立,整體發行成績不俗;指數基金已多次呈現集中上報、扎堆獲批與上市的的另一番熱鬧景象等。
頭部效應顯著,前20家公司占據半壁江山
不僅是在產品中,從發行機構來看,公募行業分化趨勢也日益凸顯。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4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27.38萬億元,其中易方達、廣發、天弘等5家基金公司管理規模超萬億。
頭部基金公司在新基金發行市場占據重要地位。數據顯示,由易方達、廣發、華夏等管理規模居前20大基金公司合計發行578只基金,占比達49%;發行總份額4818.58萬億份,占比47%。其中,華夏、易方達、匯添富、南方等頭部基金公司年內已發行超過30只產品。
有人歡喜有人愁。另一面則是,部分公司今年以來發行極少或并未發行任何基金產品,多集中在中小型基金公司。數據顯示,今年新發行的基金產品共來自124家基金公司,也就是說,仍有20家基金公司今年以來“一基未發”,如先鋒基金、益民基金、中科沃土基金等。此外,東方阿爾法基金、國融基金、瑞達基金等22家基金公司目前僅發行1只基金產品。
華南某公募基金相關人士表示,基金發行分化一方面與新基金布局能力和品牌效應有關,大型基金公司的管理資產規模大,具備較強的資金實力與完善的產品線;銷售渠道也是一方面,相對而言,大型基金公司憑借自身的股東背景優勢,擁有較強的渠道和產品營銷能力。展望未來,公募基金行業的分化趨勢或仍將延續,中小基金需要不斷挖掘自身資源稟賦優勢,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努力創新產品,用實實在在的業績獲得投資者的認可,走出差異化發展道路。
估值歷史低位,權益市場結構性機會凸顯
在業內人士看來,基金發行整體遇冷與市場表現密切相關。歲末臨近,近日,多家基金公司召開2024年度策略會,就2024年投資發布相關策略。
展望當下及2024年市場行情,多家公募認為,經濟將持續復蘇,權益市場估值處于歷史低位,當前很多行業和公司估值具備性價比,明年有較多投資機會可以把握。
“從宏觀總量角度看,歲末年初資產配置的主要矛盾,開始切換為2024年國內外經濟增長預期差以及國內政策發力的預期。”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在12月6日發布的最新預判報告中指出,短期內修復偏波折的國內經濟基本面,會加強政策刺激預期。在這種情況下,“預期—修正”的交易性行情持續反復。
對于經濟發展前景,長盛基金預計,2024年宏觀經濟有望進入補庫存周期。而在庫存上行的初期到中期,通常伴隨著債券利率上行,權益市場機會增多;到了補庫存中后期,利率通常見頂回落,權益市場或存在結構性機會。從市場估值看,主要指數估值基本處在歷史30%分位以下。當前很多行業估值有性價比,長盛基金預計,未來隨著風險偏好提升,估值存在修復的空間。
前海開源基金副總經理、權益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曲揚直言,經過過去兩年的市場調整,很多具有長期成長空間的行業和公司,估值已經處于歷史較低水平。隨著供求關系改善,這些企業的盈利能力、增長速度都會重新回歸擴張軌道。曲揚認為,未來這些行業有望迎來業績增長和估值擴張的機會。
富國基金星投顧發布的《2024年A股市場策略與展望》顯示,從2023過渡到2024,三大A股核心驅動將顯著改變。首先,上市公司盈利有望筑底反彈,逐漸走向低幅度修復通道;其次,中美貨幣政策有望走向共振,流動性維持寬松格局;第三,由于政策定力與張力并舉,美債、美元對A股的影響有望逆轉,風險偏好有望迎來積極改善的窗口期。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