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8 10:51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成為全球醫藥健康產業最高、最寬和最深的能力和技術平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藥,難治的病”是發行人的宏偉愿景及戰略藍圖
“藥明康德接近800頁的IPO招股書,是一份境外私有化回歸的詳細學習材料”,深圳一位投行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不過對其他尚未回歸的中概股來說,考慮到資本跨境流動并不容易的問題,未來要私有化再回歸IPO的機會不大,估計更多會以CDR形式上市,這也是監管層所鼓勵的。
藥明康德“獨”在哪里?
藥明康德首次披露招股書是在2017年7月14日,并且在2018年2月6日進行了預披露更新。然而就在證監會最新公布的IPO排隊企業名單——《發行監管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中止審查和終止審查企業基本信息情況表(截至2018年3月22日)》當中,藥明康德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排名是73位。
3月23日,證監會就在《第十七屆發審委2018年第51次工作會議公告》中,公布了3月27日藥明康德上會的消息。而沒有太大意外,27日藥明康德順利過會;顯然藥明康德即將先行享受到最新政策的優惠,緊隨著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富士康”)的步伐。
根據其招股書申報稿,藥明康德擬于上海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不超過1.04億股,占發行后總股數的比例不低于10%,計劃募集資金57.4億元。如此巨額的資金募集,對從美股回歸的藥明康德來說,是否符合“獨角獸”的特征?其業務來看到底“獨”在哪里?
招股書稱,發行人成立于2000年12月,注冊在江蘇無錫,營運總部位于上海,是全球公認的具備新藥研發實力的領先開放式、全方位、一體化的醫藥研發服務能力與技術平臺。過去的十余年間,從創始之初僅650平方米的化學服務實驗室起步,發行人已經建立了從藥物發現到臨床前開發,臨床試驗及小分子化學藥生產的貫穿整個新藥研發過程的綜合服務能力和技術,成長為全球醫藥研發領域中覆蓋全產業鏈的綜合新藥研發服務平臺。
截至2017年9月30日,發行人員工人數合計14341名,其中研發專業人員11549名,碩士及以上學歷5699人,600余人擁有海外博士學位或為擁有10年以上海外新藥研發工作經驗的資深海外歸國人士。
“速度之快,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對于藥明康德上市進程如此“神速”,安信證券分析師諸海濱表示,富士康從2月1日預披露,到3月8日過會,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富士康、藥明康德均是市場關注度較高的獨角獸。“此次藥明康德從交易所排隊排名靠后而一躍上會也就不足為奇了。”
號稱CRO國內龍頭,全球市場份額2%
藥明康德稱,在發行人研發平臺的助力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向世界展現中國的創新智慧。“成為全球醫藥健康產業最高、最寬和最深的能力和技術平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藥,難治的病”是發行人的宏偉愿景及戰略藍圖。然而對藥明康德來說,盡管號稱國內細分行業的龍頭,但全球市場份額卻只有2%左右。
藥明康德目前只公布了2017年前三季度的財務狀況,2014年到2017年1~9月,藥明康德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1.4億元、48.83億元、61.16億元、56.78億元,凈利潤為4.62億元、3.49億元、9.75億元、10.63億元。
藥明康德稱,發行人是最全面和最具研發實力的小分子化學藥物發現、研發及開發一體化服務平臺之一,是中國新藥研發創新的開拓者和引領者,目前已是中國規模最大,全球排名前列的小分子醫藥研發服務企業,在國內處于行業領軍地位。
藥明康德依然面臨著海外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招股書稱,隨著全球(特別是美國)對藥品研發的重視及國外藥品專利到期等影響,新藥審批量逐步上升,全球CRO(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合同研發服務,是通過合同形式為制藥企業和研發機構在藥物研發過程中提供專業化服務的一種學術性或商業性的科學機構)行業發展迅速,發行人基于自身競爭優勢,未來市場容量將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發行人近三年來CRO業務占全球CRO市場的份額,從2014年底到2016年底分別為1.64%、1.8%、2.02%(數據來源:上市公司年報、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數據庫、公開資料)。“伴隨著全球諸多重磅藥物的專利陸續到期,中國未來仿制藥市場前景良好。公司可以憑借自身的技術儲備和質量體系優勢,以多種方式開發中國市場,大幅度降低各類藥品的生產成本,使中國廣大普通病患受益。”藥明康德稱。
“特事特批”科技企業或爭取四五月時間窗口
4月底之前公布年報財務數據之后,如果沒有太大市場波動的話,四、五月份往往是企業上市的一個高潮;而部分擬上市的科技企業,也表達了第三季度上市的愿望。
關于富士康、藥明康德的神速過會,上述深圳投行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表明了A股在爭取“獨角獸”上市的進程上已經邁進一大步。預計四、五月份是一個比較理想的上市窗口期。對藥明康德而言,估計需要補充披露2017年完整的財務數據以后,才可以正式上市,這也能給投資者有更好的參考,更完整地跟同行業比較,對企業發行定價有更合理的依據。
過去分眾傳媒(002027.SZ)、三六零(601360.SH)等企業,成功以借殼等方式回歸A股以后,藥明康德很可能是第一家以IPO形式回歸的中概股;過去中概股爭相私有化回歸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國內估值普遍還是比海外高,另一方面A股市場的流動性也會更好一些。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在已經私有化的這批企業陸續登陸A股市場以后,預計未來中概股私有化回歸的可能性在降低,一方面銀行在境外的借貸意愿并不高,另一方面本來大量資金跨境流動也不太便利。按照目前監管政策方向來看,未來更多企業會以中國存托憑證(CDR)的形式回歸;不過藥明康德是一份難得的境外私有化回歸的詳細學習材料,其股權變更過程也值得研究,上述深圳投行人士稱。
博大資本行政總裁溫天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4月份開始都會是新股上市的窗口期,未來一批龍頭科技股回歸A股,包括發行CDR等,都會對市場形成一定的資金壓力,而如果最先上市的企業有較好表現,就對后來者會有比較好的影響。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