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2 12:52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思美傳媒(20570,012,059%)發布2017年年報,實現營收42億元,同比增長956%;凈利潤23億元,同比增長6325%。
但靚麗業績背后,思美傳媒的商譽高達將近20億元,其凈資產僅有33億元,已經超過凈資產的一半以上,占比達到60%。
年報報告期顯示,思美傳媒2017年已完成了對掌維科技100%股份、觀達影視100%股份、科翼傳播剩余20%股份的收購,掌維科技、觀達影視、科翼傳播均已成為思美傳媒的全資子公司。對此,思美傳媒對外宣稱其已形成了所謂“IP源頭+內容制作+營銷宣發”的內容產業化運營平臺。如此靚麗的業績高速增長,但是商譽卻奇高,那么思美傳媒真實的業績到底如何呢?
商譽驟增背后紅利: “業績并表” 送來了高增長
思美傳媒年報顯示,其主要業務來自互聯網廣告、電視廣告及內容營銷,其占當期總營收比分別為46%、25%、21%。
報告期內,最為突出的是互聯網廣告業務急劇增長,其同期同比增長53%,占營收總比達到將近46%,可謂是公司業務收入源的半壁江山,但是第二大電視廣告及第三大內容營銷分別同期下降12%、19%。
但思美傳媒毛利情況又是如何呢?公司第一大業務同期下降0.72%,第二大業務同期下降1.87%,而第三大業務同期上漲了19%。綜合來看,互聯網廣告業務雖然在增長,但是其毛利下降,利潤空間收窄;第二大業務規模與毛利齊下降;第三大業務毛利雖然在增長,但是其規模同樣在下降。因此,思美傳媒看似營業收入與凈利雙豐收,但是將其業務拆解分析后業績實質增長并不樂觀。
新浪財經進一步發現,2014年其業績有個觸底反彈,緊隨以后就是凈利潤急劇上升。自2014年起,其凈利潤從7000萬元增長到2.4億元,增長了足足三倍有余,但是其商譽也在急劇攀升,其商譽從2014年的100萬元增長到2017年的19.94億元,增長了將近1994倍。
歷年商譽與凈利潤對比:
可以看出,每次思美傳媒業績增長的背后都伴隨著商譽的急劇攀升。
思美傳媒自2015年至2017年,共發起了6起并購,收購價將近23億元。這就不難明白為什么公司商譽如此之大。
思美傳媒歷年商譽形成:
那么商譽奇高背后,是否意味著思美傳媒的大部分業績都是來自于收購標的呢?
新浪財經發現,2016年思美傳媒與收購標的凈利潤之比為42%,到2017年其比例飆升到93%。如此高的占比,說明并表業績對上市公司業績貢獻不小。這就意味著其業績高增長主要得益于收購標的并表業績,因此,高增長背后就是源自標的公司業績并表。
上市公司與收購標的公司凈利潤對比:
商譽不減值猜想:或為高估上市公司業績
由于思美傳媒業績主要來自并表,那上市公司業績是否存在高估呢?
新浪財經根據年報發現,公司對收購形成的巨額商譽并沒有對其進行相關的減值。眾所周知,根據資產減值準則的規定,資產存在減值跡象的,應當估計其可收回金額,然后將所估計的資產可收回金額與其賬面價值相比較,以確定資產是否發生了減值,以及是否需要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并確認相應的減值損失。在估計資產可收回金額時,原則上應當以單項資產為基礎,如果企業難以對單項資產的可收回金額進行估計的,應當以該資產所屬的資產組為基礎確定資產組的可收回金額。通常情況,上市公司發生商譽減值基本都是因收購標的公司業績不及預期從而對其商譽進行減值。但是,新浪財經發現思美傳媒標的公司已經出現業績不及預期情況,然而思美傳媒并沒有對相關標的形成的商譽進行減值。
公司2016年2月將北京愛德康賽廣告有限公司并進公司,并跟與簽訂相關對賭協議。愛德康賽公司原股東承諾愛德康賽公司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實現的經審計的凈利潤(指經具有證券從業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確認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分別不少于人民幣于1400萬元、2700萬元、3510萬元、4563萬元、5019 萬元,如果不及預期將對其進行相關利潤補償。
但是根據公告信息顯示,愛德康賽2017年實現凈利潤是2800萬元,都不及其業績承諾的扣非凈利3510萬元。根據收購公告其形成的商譽將近2.3億元,業績已經不達標,如此之大的商譽不進行減值是不是不合理,難道是“有意”高估業績?
愛德康賽凈利潤如下:
愛德康賽業績承諾:
商譽不減值會使得業績“高估”,那么壞賬計提是不是也存在類似“高估”現象?新浪財經發現其對經營惡化客戶的債權并沒有按照100%謹慎性原則去計提壞賬。
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客戶經營出現明顯惡化,基于謹慎性原則就需要對其相關壞賬進行100%計提。新浪財經發現,思美傳媒對出現明顯經營困難的客戶并沒有按照100%計提,而是按照一定比例計提。如果基于謹慎性考慮,像進入破產清算的、資金鏈斷裂的等經營困難的客戶,基于謹慎性原則就需要100%計提,但是思美傳媒也只是按照一定比例計提。這些“小細節”是不是進一步印證其存在有意“高估”業績的意向。
壞賬處理截圖:
高估業績或為減持鋪路
假設,如果上市公司發生1%減值,則影響凈利2000萬,如果發生5%,則影響凈利1億元,所以巨大的商譽不減值將為未來業績埋下大雷。
那思美傳媒商譽不減值背后動因是什么呢?新浪財經發現,公司股東股票解禁密集期在2018年,特別是2019年。一種可能性是,對于上市公司業績必須在解禁前期需要維持足夠的穩定,或為后續減持鋪路搭橋。
解禁時間:
如果業績不穩定,對將來減持套現就會形成一定壓力,不利于減持操作。如果維持一個穩定的業績,使得股價也相對穩定,為將來減持套利留有空間。因此,當公司內生業績不夠以后,就需要借助外力,通過收購,業績并表使得業績靚麗。穩定的業績對股價的穩定相當重要,因此相關減值損失確認就需要盡量壓低,減少業績抵消項。所以即使標的公司業績出現惡化,對應的商譽也不考慮減值,當然債權計提政策肯定也會相對“寬松”。在解禁期前,其盡量多做些業績“增量”(股價增項),如收購觀達影視等,少做些業績“減項”(股價減項),如商譽減值壞賬計提等。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思美傳媒2017年已有股東密集減持,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陳靜波也因違規賣出公司股票,被深交所出具了監管函。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