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8 10:58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周健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將有超千億元資金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密集落地,在推動我國能源結構加速轉型的同時,也借助碳交易機制為項目運營公司帶來額外收益。...
申萬電力行業A股上市公司今年已公告的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規模超千億元,并將在未來3年相繼落地投入運營,其中擬通過定增等形式募集資金超300億元
未來2至3年,將有超千億元資金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密集落地,在推動我國能源結構加速轉型的同時,也借助碳交易機制為項目運營公司帶來額外收益。
存量增量加速擴張
半年時間,一家公司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公布的投資規模有多大?粵電力A給出的答案是550億元。
7月26日晚,粵電力A公告稱,公司與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新協議》,后者將支持粵電力在黃南州投資120億元建設總容量為300萬千瓦的地面光伏電站項目。從今年2月起,粵電力A先后與新疆圖木舒克市、貴州大方縣、廣西賀州市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投資領域涉及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共計投資規模超550億元。
此非孤例。據上海證券報記者統計,申萬電力行業A股上市公司今年已公告的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規模超千億元,并將在未來3年相繼落地投入運營,其中擬通過定增等形式募集資金超300億元。在已披露定增預案的公司中,除了華通熱力和協鑫能科,其他均為國有能源集團。例如,吉電股份擬定增募資21.97億元用于多地風電項目和平價光伏項目;上海電力擬定增募資22.31億元用于海上風電項目,并引入長江電力作為戰略投資者,合作提升清潔能源比例,開發綠氫資源。此外,今年以來已知最大規模IPO同樣花落可再生能源領域,三峽能源募資中的200億元將用于7個海上風電項目。
事實上,“雙碳”目標下,肩負能源轉型重任的國有能源集團正在加速布局可再生能源領域,形成了10+11的投資格局,即以浙能、京能、申能、廣東能源為代表的10家地方國有能源集團,以及國家能源、中國華能、國家電投、國投電力、中廣核、三峽集團等為主的11家能源央企。半年內公告投資550億元開發可再生能源的粵電力A,其控股股東便是廣東能源。
除了投建新項目,國有能源集團還在積極收購成熟項目,進一步充實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光伏發電領域尤為明顯。
此前定增募資發力風電領域并引入戰略投資者的上海電力,于7月22日發布公告稱,擬收購協鑫新能源的16個光伏項目公司,裝機容量合計301兆瓦,收購標的評估值4.8億元。公司表示,此舉是為進一步加大新能源開發力度,提高清潔能源比重。隨著這則公告的發布,國內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的光伏電站交易數量達34起,裝機容量交易規模超過3.9吉瓦,接近2019年全年交易規模,累計交易金額超100億元。買方中,央企或國企占比超八成;收購規模上,國家電投和三峽集團分別以1410.73兆瓦和790兆瓦位居前兩位。
供需轉變重估價值
在業內人士看來,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量明確,碳排放強度降低需求急切,加之較低的融資成本,是國有能源集團加速布局的主要原因。“綠色低碳和安全穩定會是能源領域長期的核心目標。”
多家國有能源集團給出了明確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裝機量目標。國家能源集團計劃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量7000萬至8000萬千瓦;中國華能同樣將新增裝機量目標定為8000萬千瓦,碳排放強度較“十三五”時期下降20%;三峽集團將每年新增1500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量;華潤電力將新增40吉瓦可再生能源裝機量,預計到2025年底占比超50%。
隨著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作為碳減排機制重要組成部分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有望通過自愿減排核證機制(CCER)和碳交易機制增厚運營企業收益。
據華寶證券測算,中性條件下,CCER能增加不同類型可再生能源的度電收入。其中,水力發電項目收益最明顯,每上網一度電將增加收入約0.0181元,CCER對收入的貢獻約為4.36%至7.6%;光伏發電項目和風力發電項目緊隨其后,分別增收約0.0222和0.0225元,對應CCER對收入的貢獻約4%至7.11%和3.78%至6.81%。CCER對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和生物質能利用項目收入的貢獻較低,為2%至4%。
需要說明的是,參照此前碳交易試點地區和國際碳交易市場的抵消機制,對環境和生態帶來的負面影響尚不清晰的水電項目尤其是大型水電項目,未來被納入CCER存在不確定性。在此前的國內碳交易試點地區中,僅湖北和上海接受水電項目CCER,并制定了針對性的限制條件:湖北對水電項目所在地和規模有明確要求;上海限制了項目減排量產生時間范圍。
“我國碳市場的兩大交易標的是配額和CCER,CCER呈現供大于求的態勢,在全國碳市場機制建設的過程中,CCER市場被暫時封存。”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顧問徐楠表示,只有積極穩妥推進碳市場建設,穩步擴大市場容量,做好控排企業的履約,讓碳資產價值打好基礎,才能通過碳資產給可再生能源運營企業帶來顯著利好。
隨著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開啟,CCER供需情況正在轉變。
首批參與全國碳交易的電力行業每年配額預計為40億噸,按5%的抵消比例折算,每年約需要2億噸CCER抵消量。與此同時,在2017年暫停申請備案的CCER已簽發的減排量約5300萬噸,并在近年來的履約核銷過程中逐步減少。若短時間內不恢復CCER備案,市場供給將趨緊,交易價格有望回歸合理水平,增厚可再生能源運營公司的盈利水平。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