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0 14:39 | 來源:東方財富網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上半年百濟神州產品收入同比倍增,主要源于3款自主開發的藥品接連通過上市審核,并成功納入國家醫保。
百濟神州(6160.HK)日前披露了2021年中期業績,這家成立于2010年的生物制藥企業正進入產品商業化的關鍵階段。
業績顯示,上半年百濟神州實現總收入7.56億美元(折合48.96億元),其中包括與跨國藥企合作項目的首付款收入5.11億美元(折合33.09億元)。剔除合作收入以后,百濟神州上半年產品收入達2.45億美元(折合15.87億元),同比大幅增加108%。但與此同時,虧損也在加大。2021年上半年,百濟神州虧損金額達4.19億美元(折合27.13億元)。由于百濟神州絕大多數產品仍處于臨床開發階段,上半年研發費用高達6.77億美元(折合43.84億元)。
無論如何,百濟神州都已經將扭虧提上日程,但能否實現仍有懸念。
“造血”能力改善
上半年百濟神州產品收入同比倍增,主要源于3款自主開發的藥品接連通過上市審核,并成功納入國家醫保。
這三款藥品分別是BTK小分子抑制劑(下稱百悅澤)——主要適用于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血液系統腫瘤;抗PD-1單抗百澤安(替雷利珠單抗注射液)(下稱百澤安)——廣譜抗癌藥;PARP抑制劑百匯澤(帕米帕利膠囊)(下稱百匯澤)——主要適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腫瘤。
具體來看,上半年百悅澤實現收入4240萬美元(2.75億元),同比增幅達5倍。2019年11月該藥品獲得美國FDA批準上市,用于治療MCL(套細胞淋巴瘤),成為首款進入美國市場的“國產藥”;2020年6月獲得中國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用于治療MCL和CLL/SLL(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
PD-1單抗百澤安是抗癌藥中“明星”品種,上半年銷售額達7490萬美元(折合4.85億元),同比增加155%。2019年12月百澤安獲得中國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用于治療cHL(霍奇金淋巴瘤);此后治療(UC)轉移性尿路上皮癌、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肝細胞癌等適應癥又相繼上市,大大拓展了銷售半徑。
百匯澤則是最新獲批的品種,上半年銷售額為220萬美元(折合1424萬元)。2021年5月中國國家藥監局批準了該產品用于晚期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的治療。
醫保支付是產品放量的核心因素之一。目前BTK抑制劑百悅澤的MCL和CLL/SLL兩項適應癥與PD-1單抗百澤安針對cHL和UC兩個適應癥被納入醫保目錄,生效時間是2021年3月1日。百濟神州指出,百悅澤和百澤安納入醫保后進院數量分別為進院前的28倍和12倍。
產品收入增長改善了百濟神州的“造血”能力,不過目前產品仍難以覆蓋公司研發開支,何況在PD-1單抗和PARP抑制劑兩個品種還將面臨本土龍頭恒瑞醫藥(600276.SH)的競爭。恒瑞醫藥PD-1單抗艾瑞卡是最早獲批上市的國產藥;另一款PARP抑制劑艾瑞頤獲批上市的時間是去年12月14日,比百匯澤早約半年。
另一方面,百濟神州通過BD項目引入的多款產品也產生了一定銷售。上半年,百濟神州引進的美國安進公司產品安加維銷售收入330萬美元(折合2137萬元);引進的美國百時美施貴寶公司產品收入1340萬美元(折合8677萬元)。
百濟神州還須在新增產品以及拓展適應癥等方面持續發力。
平衡銷售與研發
百濟神州通過一系列BD項目,引入(lisense in)了產品,授權(lisense out)了產品,更為關鍵是得到了維持高昂研發費用所需的資金。
過去3年,百濟神州研發投入與虧損同步擴大。2018 年、2019 年及 2020 年,百濟神州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45.97億元、65.88億元、89.43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7.47 億元、-69.15 億元及-113.84 億元。
百濟神州“燒錢”的速度很早就超過了恒瑞醫藥。2018 年、2019 年及 2020 年,恒瑞醫藥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26.70億元,38.96億元及49.89億元,年化增速36.69%;百濟神州研發投入年化增速為39.48%。
百億級別研發費用主要來自于百濟神州“豪華”的投資者陣容與合作藥企。如2020年1月,百濟神州向安進發行美國存托憑證融資27.8億美元,后者目前持有百濟神州20.50%股份為第一大股東;2020年7月百濟神州向8個投資者(包括安進、高瓴資本)發行1.46億股融資21億美元;2021年來自諾華的戰略合作首付款6.5億美元。
百濟神州研發投入增速有放緩趨勢,上半年研發投入金額為6.77億美元(折合43.84億元),同比增速降至14.75%。此前,百濟神州已經遞交了科創板的上市申請,擬募集資金200億元。如果成行,資金面無虞。
百濟神州真正的挑戰來自銷售端。上半年百濟神州銷售、一般和行政管理(SG&A)費用達4.14億美元(折合26.81億元),遠超產品端收入2.45億美元,銷售費用率高達169%。
如果第二季度剔除股權獎勵支出3460萬美元,SG&A費用仍高達3.79億美元,銷售費用率仍超過100%。“越賣越虧”顯然是不合理現象,龐大的銷售團隊規模是SG&A費用高企的原因之一。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百濟神州在中國的商業化團隊規模超過2000人,覆蓋超過1000家醫院;美國商業化團隊規模超過100人。可推測,銷售團隊擴張過快是銷售費用超過銷售收入的原因之一。
近期,AH兩地生物制藥企業估值出現回調,對百濟神州等需要外部融資的藥企將產生一定壓力。過慣“富日子”的百濟神州可能要經歷一段“窮日子”。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