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6 10:17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作為科創板特有的創新減持方式,詢價轉讓正逐步獲得市場越來越多的認可。詢價轉讓制度真正在市場落地始于2020年8月份,中微公司首次引入詢價轉讓,所涉大部分股份得以順...
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的減持行為,向來備受投資者關注,尤其是某些大比例減持更被投資者調侃為“減持雷”。
對于股東而言,如何合規合理的進行減持、盡可能減少對于市場的沖擊,也是其必須考慮的問題。從實踐中來看,科創板“獨有”的詢價轉讓制度,確實在一定程度緩釋了市場壓力。
1月24日晚間,金山辦公披露股東詢價轉讓結果。公告顯示,9個股東合計轉讓461萬股股票,占比總股本的1%,轉讓價為235.03元/股。13家機構受讓該部分股票,包括外資金融機構、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等。
記者注意到,這并不是金山辦公股東第一次采用詢價轉讓方式實現減持。早在2020年12月份,金山辦公股東就以此方式成功轉讓470萬股股票。
作為科創板特有的創新減持方式,詢價轉讓正逐步獲得市場越來越多的認可。詢價轉讓制度真正在市場落地始于2020年8月份,中微公司首次引入詢價轉讓,所涉大部分股份得以順利出讓。
《證券日報》記者綜合同花順iFinD數據及相關公告統計,詢價轉讓制度落地后,截至1月25日發稿,已有14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的相關股東進行了累計18次詢價轉讓交易,其中金山辦公等4家公司的股東均進行了兩次交易。出讓方表示,轉讓原因均為自身資金需要,受托實施方也都是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等頭部券商。
對于買賣雙方而言,最關心的無疑是轉讓定價問題。根據相關規定,詢價轉讓設置股價下限價格(以下簡稱“底價”),不得低于發送認購邀請書之日前20個交易日科創公司股票交易均價(以下簡稱“參考價”)的70%。
記者發現,上述公司的詢價轉讓底價與參考價比值跨度較大,數據顯示,在14家公司參與的18次詢價轉讓交易中,詢價轉讓底價占比參考價的比例范圍為70.76%至96.91%。
然而,從實際成交價格來看,轉讓價普遍高于底價,最高者提升逾20%,由此也能看出受讓機構對于相關公司的信心。據相關數據,上述18筆交易中有11筆的轉讓價高于底價。其中,天奈科技升幅最大,最近的一次轉讓價為105.10元/股,較底價高出22.21%。
引人注意的是,即使轉讓價高于底價,但相較于參考價,平均“八七折”的折扣力度仍具有不小的吸引力。上述數據顯示,前述18筆交易中,轉讓價與參考價比值的范圍為73.07%至112.72%,平均值約87%。
業內專家認為,總體上看,詢價轉讓方式具有對二級市場沖擊小、滿足股東合理退出需求、定價更加市場化等優勢,尤為適合大比例減持交易。
“詢價轉讓本質上是批發零售交易,先由批發商接下減持的限售股,然后在二級市場上逐漸流通或長期持有。”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樣可以避免直接減持對二級市場的沖擊。”
“詢價轉讓能夠很好地滿足老股東,特別是創投資本股東的退出需求。”聯儲證券投資銀行部資本市場部負責人裴娟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不同屬性的資金覆蓋企業不同的成長階段,而創投資金的使命就是陪跑企業的初創期,并在企業上市后實現合理退出。“詢價轉讓的規模比較大,實施下限為公司總股本1%,與傳統轉讓方式相比無上限要求,這就滿足了創投資本的退出需求。而且,這些資金很可能繼續回流多層次資本市場。”裴娟進一步說。
與此同時,具有顯著優勢的詢價轉讓也有諸多條件限制,如轉讓股份須為首發前股份、受讓方為特定機構投資者、受讓后6個月內不得轉讓等。在業內專家看來,對于詢價轉讓的限制性規定仍有優化空間。
“作為科創板減持的一項創新制度,詢價轉讓市場認知度還不是很高,只有一部分公司勇于嘗試。”裴娟表示,相比于傳統減持方式,詢價轉讓的流程周期較長、費用相對較高、不確定性較大、有發行失敗風險。同時,6個月的鎖定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機構投資者參與詢價的積極性。建議詢價轉讓制度盡量簡化轉讓流程,價格和鎖定期也可以向著更加市場化的方向調整。
“相較于6個月的鎖定期,將其縮短至3個月可能更為合理。”王驥躍建議,在科創板20%日漲跌幅規則下,現行規定的最低折價不足以彌補鎖定期內的風險,可以考慮放開價格限制,通過交給市場充分詢價來確定轉讓價格,充分發揮市場價值發現功能。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