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4 10:46 | 來源:國際金融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金龍魚卻給投資者打出了一記“悶拳”,去年歸母凈利潤僅為41.32億元,同比下降31.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母凈利潤為49.96億元,同比減少43.2%。...
糧油行業龍頭金龍魚(53.300,-1.06,-1.95%)也遭遇了增收不增利的尷尬處境。
2月22日晚間,金龍魚發布2021年度業績快報,預計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62.25億元,同比增長16.1%。而貴州茅臺(1778.010,-49.00,-2.68%)2021年未經審計的營收為1090億元。也就是說,從營收規模來看金龍魚約等于兩個貴州茅臺。
但在營收保持穩步增長的背后,金龍魚卻給投資者打出了一記“悶拳”,去年歸母凈利潤僅為41.32億元,同比下降31.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母凈利潤為49.96億元,同比減少43.2%。
作為在A股沒有全然相同對標對象的糧油巨頭,金龍魚的主營業務是廚房食品、飼料原料及油脂科技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自2016年以來,該公司連續4年保持營收凈利潤正向增長。不過,轉折發生在2021年。2021年前三季度,金龍魚營收雖同比增長16.24%至1627.25億元,但凈利潤卻同比下降27.68%至36.81億元,若據此計算,其2021年第四季度凈利潤僅4.51億元,同比下降約50%。
對于這份成績單,市場反應可謂迅速。上述快報發布當晚,有投資者直呼“業績暴雷”。2月23日,金龍魚股價開盤走低,盤中一度重挫9%。截至收盤,金龍魚跌幅近5%,報收54.36元,股價創出自2020年11月6日以來新低。
為什么凈利潤下滑
金龍魚業績的“異樣”早在2021年半年報中已露出端倪。相較于2020年同期營收凈利均實現兩位數的增長率,2021年上半年,金龍魚的凈利潤增速出現明顯回落。同時,從單季度看,該公司盈利能力在2021年二季度后便持續下滑。
根據金龍魚方面給出的理由,原材料漲價、產品銷售結構變化、套保失利等均是其凈利潤下滑的主要元兇。金龍魚在快報中稱,在廚房食品方面,報告期內因原材料成本上漲幅度較大,公司生產經營成本高于去年同期。雖然公司上調了部分產品的售價,但并未完全覆蓋原材料成本的上漲。此外,由于市場競爭加劇,疊加消費疲軟的因素,公司的中高端零售產品銷量受到較大影響。
不過,根據多位行業人士給到記者的說法,不斷攀升的營業成本或是吞噬金龍魚利潤的關鍵所在。同花順(109.950,1.06,0.97%)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金龍魚營收總收入為1627.25億元,為之對應的營業總成本則高達1566.85億元,占比高達96.29%。
其中,產品類型覆蓋食用油、大米、面粉、掛面、調味品等品類的廚房食品業務是金龍魚的核心板塊,在2020年金龍魚營收近2000億元的規模里,這一板塊創收1212.02億元,占總收入的62.18%。2021年上半年,金龍魚廚房食品業務營業收入由2020年同期的539.88億元同比增加22.19%至659.7億元,但營業成本亦由471億元同比增長23.48%至581.58億元,相同報告期內,其營業成本增幅超過營業收入增幅。
在此背景之下,金龍魚此前已多次提價。據相關資料披露,金龍魚在2020年底、2021年3月-4月份,基于各個油種的原料、行情、市場競爭力、消費力多方因素考慮,作出不同程度提價,整體漲價幅度約為10%-15%。
“公司的部分產品是根據行情變化進行定價銷售的,另一部分主要滿足居民家庭消費的產品,公司會根據各個品種的原料、行情、市場競爭力、消費力等多方因素,綜合考慮后,較為穩健的處理調價問題。”2月23日,針對接下來是否會對相關產品繼續酌情提價的問題,金龍魚方面在回復《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稱,“公司會持續進行產品結構調整、產品升級,增加更多高附加值、高毛利率的產品,充分利用綜合企業群、營銷網絡渠道、品牌和研發等優勢,以減少原料價格波動對公司利潤的影響。”
卡位預制菜賽道
作為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在華投資的全資子公司,金龍魚于2020年10月15日登陸創業板,上市之后,因營收規模優勢位居A股糧油加工板塊龍頭地位,被冠以“油茅”的稱號。
根據財報數據,2018年至2020年,金龍魚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670.74億元、1707.43億元以及1949.22億元。不過,同營收相比,公司凈利潤卻算不上豐厚,2018年至2020年,分別為55.17億元、55.64億元以及60.01億元,連續三年凈利潤率亦在3.3%左右徘徊。
從目前來看,金龍魚正在試圖多元化以尋求增長空間,其中之一便是布局正處風口之中的預制菜賽道。根據金龍魚方面的說法,該公司已在全國擁有70多個已投產生產基地,并在杭州、重慶、廊坊、西安等地籌建豐廚中央廚房園區,其中,杭州豐廚正處于試產階段,預計今年第二季度推出首批產品,豐廚中央廚房產品將涵蓋學生餐、營養餐、便當、預制菜、調味醬、凈菜、面制品等。
作為餐飲行業的細分賽道,今年年初,預制菜板塊備受關注,一度成為資本市場風口熱點。根據《2021-2022中國預制菜行業發展報告》,2021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元,預計到2025年,將會突破8300億元。
一片藍海之下,入局者眾。記者留意到,包括叮咚買菜、美團買菜等在內的零售平臺,此前就已進入這一賽道布局。叮咚買菜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叮咚買菜預制菜全線產品的銷量同比去年增長了300%,包含預制菜的訂單在整體訂單的滲透率已經超過40%。美團買菜預制菜項目負責人此前亦表示,其2021年預制菜增速較快,較2020年環比增長了四倍。
“當前,預制菜行業處于大量企業‘跑馬圈地’的時期,資本火熱、空間廣闊,為競爭藍海。長期來看,能達到產品高質量、低成本、標準化且符合C端消費者消費偏好的企業,將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在CIC灼識咨詢合伙人朱悅看來,未來預制菜賽道的競爭關鍵在于“取長補短”,“行業未來的發展還需要解決消費者認可、產品規劃、冷鏈運輸等多方面的問題,擁有強大產品力、品牌力,且能征服消費者味蕾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