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8 09:58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俠名 | [金融]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通常情況下,保險產品下架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產品升級換代;二是產品設計時對風控考慮不充分,后期賠付風險大;三是受監管環境或輿論影響。...
目前,一邊是國內疫情多點散發,隔離險銷量暴增;一邊卻是部分相關產品陸續下架或者調整渠道。一時間,隔離險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業內人士認為,隔離險銷量暴增說明該產品直擊消費者痛點,疫情反復形勢下,他們希望通過保險減少可能面臨的損失,需求隨之“水漲船高”。同時,相關產品的不當營銷、配套服務跟不上、理賠糾紛上升、賠付率不可控等問題也十分突出。但不可否認的是,隔離險市場空間依然巨大,產品迭代升級步伐或會加快。
精算基礎改變導致產品下架
當前,國內疫情呈現多點發散態勢,隔離險需求也隨之增加。同時,已有部分投保人順利獲得隔離險賠付。
家住上海的嚴沐(化名)于3月14日發布朋友圈:“3天前買了隔離險,完美避開等待期,迎來每天收入200元的日子”。從回復中可見,有人感慨自己怎么忘記買,還有人關心可以賠多少天。
此外,廣泛的宣傳也助推了消費者對隔離險的需求高漲。“前期產品在各渠道上進行宣傳銷售,最近受疫情反復影響,產品銷量暴增。”某財險公司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確認道。
在某銀行App保險頻道,隔離險被標注為“爆款”產品,另一款產品被標注為“熱銷”產品,其他產品則無明顯標識。
深圳市靠譜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CEO吳軍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隔離險可以減少投保人因隔離而造成收入損失的同時,還可以緩解因隔離而帶來的情緒焦慮。
但令人不解的是,當前,卻有部分隔離險產品出現下架、停售或僅保留部分渠道的尷尬局面。對此,上述險企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前述類似決定基于多方面考慮因素:一是產品保障期限為一年期,相對較長;二是產品保障責任較廣,既有意外保障,也有隔離保障,且理賠條件較為寬松。隨著銷量增加,各方的咨詢量也隨之劇增,這對配套服務提出了考驗。同時,隨著疫情形勢變化,產品設計時的精算假設也發生明顯變化。
吳軍表示,通常情況下,保險產品下架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產品升級換代;二是產品設計時對風控考慮不充分,后期賠付風險大;三是受監管環境或輿論影響。具體到隔離險,由于此次疫情持續時間長,變量大,疊加疫情防控手段、消費者心態等也持續變化,隔離險的精算假設也在不斷變化,賠付情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優化,這或是部分產品下架的原因之一。
昱淳精算咨詢合伙人徐昱琛也表達了相似觀點:部分產品下架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形勢變化導致其精算基礎發生改變。此外,更新迭代后的產品將增加風控措施,穩定產品經營效果,同時易于消費者接受。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疫情出現至今,時間尚短,險企缺乏足夠的定價依據,這也是部分產品下架的原因之一。記者從多家險企了解到,后續還會推出新的隔離險產品,但產品的精算假設、保障期間、賠付條件等均會進行調整,整體方向是簡化保障責任、嚴格理賠條件,讓產品更容易被消費者理解。
博弈中促進產品優化迭代
隔離險的本質是意外險附加隔離保障。業內人士認為,客觀來講,隔離險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投保人的需求。但也要正視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例如營銷夸大宣傳、理賠糾紛較多等。這既需要壓實保險公司和營銷渠道的責任,也需要消費者保持理性。
從隔離險的銷售方式來看,夸大營銷、炒作停售等現象仍有發生。例如,部分銷售人員使用“躺著賺錢”“有了隔離險,帶薪隔離不是夢”“59元買的隔離險,保險公司給我賠了6000元”等營銷說辭,吸引消費者購買產品。同時,在介紹保障時,有銷售人員會強化賠償額度,淡化免賠條款,讓消費者誤以為只要買了隔離險就能實現“躺賺”。
“更關鍵的是,在實際投保理賠環節,有的公司采取‘寬進嚴出’模式,即投保時條件寬松,理賠時條件嚴苛,引發消費者不滿。”吳軍介紹稱,例如,以某款隔離險為例,其在投保提示書中明確不承保居住、途徑或前往政府部門已公告的特定傳染病中高風險等級區域的被保險人,但在實際投保過程中,消費者卻能夠順利投保,而當消費者發起理賠時,保險公司卻會以各種理由拒賠。
對此,吳軍建議,“要避免銷售誤導,減少后期糾紛,保險公司應做好兩點:一是宣傳時明確告知產品各項細節條款;二是根據不同地區的風險程度進行自動識別,再決定是否承保。”
在徐昱琛看來,保險公司和消費者之間存在利益博弈是必然的,行業也是在博弈中去尋求平衡。對隔離險而言,這種特征更加明顯。例如,在疫情較輕時,購買隔離險的消費者明顯較少,險企的隔離險經營也較為平穩;而一旦疫情嚴重,產品銷量將大幅增加,對險企來說,其風險也會隨之驟然增加,進而導致部分產品下架,但也會有新的產品出現。整體來看,隔離險的保障作用值得肯定,在保險公司和消費者的博弈中,在監管政策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去優化、迭代,險企和消費者訴求將能得到更好的平衡。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