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13:13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俠名 | [快評]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近年來,我國金融數字化轉型創新迅猛發展。但隨著大數據應用越來越廣泛,各類模型數量越來越多,算法越來越復雜,隱藏在模型設計構建和應用中的風險也受到金融監管和行業的高度...
近日,億歐與融慧金科咨詢事業部總經理張凱博士就模型風險管理體系建設與實踐進行了深入對話。
“模型風險管理的本質,就是如何兼顧成本、效率和效果,達到‘最優平衡’。”
近年來,我國金融數字化轉型創新迅猛發展。但隨著大數據應用越來越廣泛,各類模型數量越來越多,算法越來越復雜,隱藏在模型設計構建和應用中的風險也受到金融監管和行業的高度重視。
2020年7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首次明確給出了“風險數據”、“風險模型”的文字定義,并對模型風險管理制定了明確的標準。如何按照監管要求,結合自身業務實際,在兼顧質量—效率—成本的原則下,快速搭建起有效的模型風險管理體系,成為金融機構,特別是在大數據應用較深的互聯網消費信貸和普惠金融行業,在構建自主風控能力方面的巨大挑戰。
在張凱看來,2022年將是金融科技發展的新元年,當下金融機構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資源整合,當自建成本最高,效果卻不一定最好時,可以保持積極開放的態度,引入“外腦”和“外力”,通過先進實用的經驗指導,并結合已經過市場檢驗的系統平臺工具,將能多快好省地建立起適合自身的模型風險管理體系,從而獲得模型的最大價值。
“作為國內模型風險管理的推動者和踐行者,融慧金科在該領域已服務了眾多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在模型風險管理專業實踐中所沉淀下來的理念和方法論也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認可。”張凱表示。
01模型風險「不容小覷」
隨著以大數據、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為基礎的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深入應用,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也在快速推進。
縱觀過去十年國內金融模型的發展,我們發現,從最初金融機構依賴規則作決策,到逐漸接納模型,再到如今金融機構已經深刻認識到模型的重要性,并開始大規模開發模型并將其全面應用到自動化信貸業務全流程場景中。
據權威報告統計,全球金融機構使用的模型數量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加。但這些模型在金融機構經營管理中的廣泛應用,給金融機構帶來顯著效率和成本優勢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加了金融機構對于模型風險管理的難度,使得模型風險也逐漸暴露。
張凱此前曾就職于美國運通及百度金融,參與從零到一組建風控團隊,具有十余年國內外風險模型開發和模型風險管理的理念與實操經驗。“如果基于有缺陷或誤用的模型輸出進行決策將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他強調,全球因模型風險造成不良后果的案例比比皆是:次貸危機期間,因模型對市場波動性做出的假設沒有被及時調整,最終引發金融危機;2012年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因一個錯誤的VaR模型導致了高達62億美元的交易損失。
通過這些事件,我們不難看出,模型可以是高效解決業務痛點的“天使”,也可能成為反噬業務的“惡魔”。“如何駕馭模型,如何建立一個完善的模型風險管理體系,發揮出模型最有效的價值,也成為近幾年監管和各大金融機構高度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張凱稱。
02風險模型「監管趨嚴」
回顧模型風險管理在監管層面的歷史,最早是美聯儲于2011年發布的《模型風險管理監管指引(SR11-7)》,它被認為是模型風險管理的里程碑,除了明確定義了模型風險管理外,還提出了組織結構、政策、程序、實踐、標準等多方面的指導原則,逐步發展成為行業標桿性監管文件。
緊接著,歐洲的銀行監管機構也陸續發布了系列模型風險管理相關指導文件。例如,歐洲中央銀行于2018年發布《歐洲中央銀行內部模型指南》,規定了模型風險管理的標準。同年4月,英國英格蘭銀行審慎監管局發布《壓力測試模型風險管理原則》,規定了識別和管控壓力測試模型風險的政策和流程。
而在國內,除了巴塞爾新資本協議、IFRS 9和一些特定領域法規外,模型風險管理并沒有專門的規范。直到2020年7月,中國保監會正式發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這是國內銀行監管制度文件中首次涉及對模型管理的要求,其中第三十七至四十二條,分別對風險模型管理流程、風險模型開發測試、風險模型評審、風險模型監測、風險模型退出、模型記錄等提出了要求。同時,辦法還給出了兩年過渡期,即2022年7月過渡期結束(即實質生效)。
“相比國外在模型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國內起步相對較晚”,張凱指出,目前國內金融機構對模型風險管理的理念和體系搭建正逐步成熟與完善,但對于大多數中小型金融機構來說,我們發現他們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可能對模型風險管理框架如何搭建,內部政策體系如何建立,對模型影響力如何進行評價,自動化解決模型風險管理問題應部署哪些系統工具等,還沒有完全的體系化的認知。
就實踐而言,模型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會是一場深刻變革,需要從組織架構、制度、流程、合規和工具等方面進行重塑。張凱認為,金融機構如果能夠獲得外部力量的輸入,多快好省地完成模型風險管理體系的搭建,不僅能更好預防越來越多模型風險帶來的影響,還將跑贏越多越高昂的模型風險管理成本,進而實現兼顧成本、效率和效果,達到“最優平衡”。
03模型風險管理「最佳實踐」
“甲方優勢”和“復合基因”賦予了融慧金科“厚積薄發”的底氣。
張凱表示,得益于美國運通全球十幾年、國內頭部互聯網平臺從零到一,以及賦能百余家金融機構風險模型和管理的方法論與實操經驗,融慧咨詢攜手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共同發布了《大數據時代下模型風險管理最佳實踐白皮書》,在深入梳理國內外模型風險監管歷史的背景下,系統地總結了模型風險對金融機構的意義與影響、模型風險管理的構建與實踐以及模型風險管理的落地挑戰等。
張凱進一步指出,企業級模型風險管理框架和體系搭建包括三個核心層面:一是政策和流程層,以三道防線為核心的基本組織架構,覆蓋全行模型風險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模型生命周期相關的規范,呼應監管文件中對于模型風險管理的各項要求,可以為模型帶來有效審查與質疑;
二是分析和驗證層,針對模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設計了從模型需求、模型設計、模型開發、模型驗證、模型評審、模型部署、模型投產、模型監控到模型退出等九個階段,其中還包含模型驗證方法論操作手冊以及模型相關的指標體系等,能夠對模型健康的可持續性提供有力保證。
三是系統層,通過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模型風險監控平臺、模型資產管理平臺等系統工具,實現對于模型風險管理的落地實踐。
此外,他還提到,通過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可以對每個模型進行影響力等級評估。“不管行方有1000個模型還是100個模型,這套方法論都適用。”
張凱表示,通過模型影響力評級可以很好的把控模型風險管理中模型開發、驗證和監控的強度以及資源分配。“因為行方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要把資源集中在高影響力評級模型上。”
通過對模型風險管理最佳實踐的探索,一個成熟的模型風險管理體系能夠帶來的價值不言而喻。在如今的后疫情時代,積極的模型風險管理不僅是監管的重點,更是金融機構在動蕩環境下讓金融科技賦能實際業務的根基。
為了管理利潤和資本,迎接監管挑戰,頭部金融機構正在向建立一個全方位穩健的模型風險管理體系進發,中小型金融機構更要迎頭趕上,取得戰略優勢,快速占領模型風險管理的一席之地。
目前,融慧金科的風控咨詢業務市場規模正持續增長,同時,隨著更多優秀的科技人才加入,融慧金科無論是在新技術的掌握上,還是在包括模型風險管理在內的咨詢業務模式上都將不斷實現質的飛躍。從站上賽道到起跑,在張凱的未來構想中,融慧咨詢要在五年內成為中國的NO.1,成為擁有甲方風控基因,能落地,并為結果負責的一站式專業風險咨詢團隊。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