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9 09:15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梁銀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一邊是基金產品頭部化特征明顯,一邊是迷你基金層出不窮。今年以來,清盤的基金數量已達113只,其中運作時間不滿1年即宣告清盤的基金有10只。除此之外,還有近1000只...
一邊是基金產品頭部化特征明顯,一邊是迷你基金層出不窮。今年以來,清盤的基金數量已達113只,其中運作時間不滿1年即宣告清盤的基金有10只。除此之外,還有近1000只基金在清盤線附近“掙扎”。
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迷你基金的出現是行業走向成熟的必然結果。
迷你基金接近千只
當前公募基金頭部化特征越發明顯,資金向少數基金產品集中。以權益基金為例,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權益類基金中規模超過100億元的有96只。其中,有64只是主動權益類基金,由63位基金經理管理,合計管理規模達1.2萬億元。
而另一頭,相當數量的基金籍籍無名,有的甚至瀕臨清盤。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基金規模(份額合并計算)小于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共有973只,占基金總數近10%。基金規模小于1000萬元的迷你基金共有187只,其中有15只產品規模小于100萬元。從基金管理人來看,這973只迷你基金來自133家基金管理人。
匯成基金研究中心表示,產生迷你基金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業績平庸,導致不被關注。第二,基金經理可能未形成較為成熟的投資框架,因此投資風格不穩定,市場認知度較低。第三,近兩年市場風格偏向賽道投資,如果不參與相關投資,基金的關注度會較低。
針對迷你基金的監管正在趨嚴。據業內人士透露,近期監管部門要求基金公司在上報新基金時,須提供迷你基金的情況說明、解決方案以及解決時間。若解決方案中提到持續營銷,則要提供切實可行的措施。
更早之前,監管部門在《優化公募基金注冊機制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中表示,對于符合“產品開發能力弱,迷你基金、基金清盤、募集失敗、已批未募產品變更注冊數量較多”等情形的基金公司,將采取暫停適用快速注冊機制、審慎評估、現場核查等審慎性措施。
清盤還是保殼?
從目前對迷你基金的處置來看,清盤是主流方式。某基金業人士表示:“相比持續營銷等選項,清盤的操作性更強,是解決迷你基金的重要方式。”
Wind數據顯示,8月8日,今年以來清盤的基金數量達到113只,運作時間不滿1年即宣告清盤的基金有10只,其中7只為權益類基金。從2019年到2021年,每年清盤的基金數量分別為133只、173只和254只。
也有基金公司派明星基金經理接手迷你基金以求“保殼”。比如,7月初,蔡嵩松接管了公司旗下的諾安優化配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諾安優化配置基金規模為201.11萬元,份額為143.82萬份。到了二季度末,該基金份額降至106.08萬份,規模降至148.17萬元。
蔡嵩松目前管理4只基金,其中諾安優化配置是其與劉慧影共同管理的基金,諾安創新驅動、諾安和鑫和諾安成長仍由蔡嵩松單獨管理。
某業內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若想“搶救”迷你基金,有兩個路徑可走,包括交由公司知名基金經理管理和“幫忙資金”介入。“前者需要公司有人能管、愿意管,且管得好。就后者而言,即便有資金介入,如果業績做不上去,后續還是會繼續賠錢,難逃最后清盤的命運。”
優秀基金經理稀缺
多位業內人士提到,迷你基金大量出現,本質上是優秀基金經理稀缺。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中心業務負責人劉亦千表示,迷你基金的出現,是行業走向成熟的必然結果。只有不斷出清,基金行業才能優勝劣汰,形成進退有序的良好格局。另一方面,迷你基金的大量出現,也說明在發行過程中,基金公司對產品規劃不夠審慎。這需要基金公司抑制短期的規模擴張沖動,避免追逐熱點,從維護客戶利益和公司形象出發,做好產品發行規劃。
上述資深基金人士還提到:“發行新產品的基金經理需在市場上有知名度,否則很難和渠道談合作。公司內部的銷售資源同樣有限,大多向知名基金經理的首發基金傾斜。這意味著,除了極少數在公司內部有很大話語權的基金經理,多數有辨識度的基金經理會面臨管理多只產品的情況。對基金公司來講,這不是件好事。少數基金經理產品有競爭力,大多數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表現平平。一旦核心基金經理離職,勢必極大削弱公司的實力。”
某市場人士也提到,基金的短期規模受銷售力度、市場情緒的影響較大,長期規模則是投資者投票的結果。“本質上,基金公司應該加強投研建設和人才培養。”
關于產品布局,匯成基金研究中心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基金公司要明確新產品的定位,從產品線出發,避免同內部現有產品的定位發生重疊。第二,基金公司要未雨綢繆,提前規劃好擬發行的產品,而不是在市場行情來了后匆忙發行,盲目跟風,導致產品的定位模糊。第三,在基金投資管理層面,基金公司應建立完善的投資管理體系,支持基金產品獲取穩健的收益,為投資人帶來穩定回報。
縮小文字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