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1 10:12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獲批展業至今一年有余,作為首家外商獨資公募,貝萊德基金已經穩扎穩打開始布局首只行業主題基金——貝萊德先進制造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
獲批展業至今一年有余,作為首家外商獨資公募,貝萊德基金已經穩扎穩打開始布局首只行業主題基金——貝萊德先進制造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
如何看待貝萊德基金在A股行業主題基金的“首秀”?未來又將如何布局中國公募市場?近日,貝萊德基金投資總監陸文杰接受了證券時報記者專訪。
首只主題基金將發行
證券時報記者:貝萊德基金即將發行第三只公募產品,在您看來,這只新產品和貝萊德基金已經發行的兩只公募產品相比,有哪些差異點?
陸文杰:這只產品是貝萊德基金在國內發行的首只行業主題基金,在定位方面和前兩只有不小的差別。我們目前發行了兩只產品,第一只產品主要投資A股,投資方向比較寬泛;第二只產品主要投資港股,也是全市場的投資方向;這只新產品是主題性的投資,聚焦先進制造這個特定領域。
證券時報記者:市場上有不少以“先進制造”為主題的基金,作為外商獨資公募,貝萊德基金發行的這只主題基金有什么特點?
陸文杰:我認為有三點值得提一下:第一,貝萊德集團是一家全球性的資產管理公司,我們會盡力發揮全球投研平臺的資源優勢。很多產業科技方面的趨勢是全球互通的,一些基礎科技方面的、應用方面的創新,還有制造工藝方面的,甚至商業模式的創新,海外會有一些領先的實踐。
第二,與很多服務性質的行業不同,服務行業的本地屬性更強,而制造業本身是一個特別全球化的產業,是需要全球分工合作的。中國的一些先進制造企業的下游客戶在海外,比如光伏、儲能、消費電子等;另一些則是上游客戶在海外,比如半導體、生物制藥等;還有一些是競爭對手在海外,比如汽車、家電、工業機械等。從投研的方法論來說,貝萊德基金可以借助全球的投研資源優勢進行深入調研,完成交叉驗證。
第三,先進制造行業是一個偏成長的行業,成長空間廣闊,同時波動性也會比較大。在管理產品時,我們會特別注重風險管理。對于這類波動性較高的產品,我們有一套有效應對組合波動的方法,以期提升組合的風險防御能力。在做投資組合時,我們會清楚地知道承受的是市場風格的風險,行業配置的風險,還是某只股票帶來的個體性風險。
聚焦“先進制造”
七大細分領域
證券時報記者:請您介紹一下貝萊德基金三只公募產品的布局思路。
陸文杰:作為投資總監,我就從投資的角度來談一下這個問題。A股確實是廣度和深度都很大的一個市場,國內市場的投資范圍廣,每個領域也有縱深,相關的標的公司也很多,流動性也不錯。我們做新產品時,會充分考慮到市場的特點,一方面布局一些比較寬泛的產品,另一方面也是利用我們的投研力量,結合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優勢,在深度上挖掘,推出一些能夠體現我們投資特點的產品。貝萊德基金未來在中國不會只是投資而已,最終的目標肯定是要給中國投資者提供投資的解決方案。當然,這也要求我們不斷布局新產品,豐富自己的策略。
在產品布局追求差異性的同時,我們也有一些共通的思路在里面,比如,投資的整體目標都是比較長遠的,不會過于追求市場短期的熱點。我們希望將投資和中國的產業優勢相結合,為投資者長期創造價值。
證券時報記者:先進制造其實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此次貝萊德基金會重點聚焦哪些細分領域的機會?
陸文杰:我們會關注七大領域:5G網絡、云計算、高端裝備、自動化、科技硬件、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背后的邏輯,最核心的當然是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制造業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基礎,是“脊梁骨”一樣的存在。先進制造從短期來看當然是高成長伴隨高波動的,不過從長期來看,其確定性是非常強的。
具體的邏輯則有三條主線:第一是技術的創新迭代非常明顯,比如汽車自動化、工業自動化等等。第二是制造業供應鏈在全球產業的大格局下,很多國產替代的增長潛力還是很明顯的。比如半導體行業一些技術壁壘很高的產品,中國已經在國產替代方面做起來了;又比如工程機械領域的智能化,像機器視覺的感應器,里面的零部件就有國產化的趨勢。第三是宏觀事件推動下的能源革命,即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型的機遇,這不是今年、明年的短期趨勢,而是未來幾十年的大趨勢。
看重風險調整后收益
證券時報記者:作為目前唯一在A股市場發行了產品的外商獨資公募,您覺得外資公募到目前為止,對A股的適應性如何?
陸文杰:其實,很多外資資管公司已經不是A股市場的新參與者了,我們在A股市場以其他形式參與了很多年。在投資中國這方面,我們并不是新手,而是經驗豐富的老將。作為外資,我們和國內的一些投資機構在風格和方法上還是會有一定差異的。很難說這種差異有優劣,但至少我們能夠為整個市場帶來一些多樣性。
中國的市場太大了,每一種不同的投資風格都能夠被容納。尤其是在資本市場的價值發掘方面,我相信多一些風格不同的參與者,對行業還是很有幫助的。
證券時報記者:海外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風格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國內權益市場的波動也比較大。對于新發產品的收益表現,貝萊德基金是如何評判的?
陸文杰:對于基金產品,我們最注重的還是風險調整后的收益。投資的一項基本原則就是通過承擔風險來獲得收益,所以風險和收益是否匹配很重要,這也是我們考察自己的基金產品和國內同行基金產品的最重要的一個參考依據。也就是要看風險調整后的收益,而不僅僅是一個短期收益。
證券時報記者:除了風險管理,您認為有哪些比較好的國際經驗,可以運用到中國的公募市場上來?
陸文杰:要說某家公司有什么“獨門武器”是別人家沒有的,這種情況非常少見。不過,我們在中國做投資,很重要的一點是堅持透明性。我們的產品定位非常清晰,在產品發行之前,我們都會講清楚投資方向、投資邏輯,包括風險管理的內容,我們都會堅持按照約定去做。這種一致性、透明性,我覺得本身對于客戶來說就是有價值的。因為在有些時候,客戶其實并不真的了解他們購買的產品具體投向了什么標的,是否在策略上已經發生了變化。
證券時報記者:您覺得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公募市場,對于彼此來說,有哪些可以互惠互利的地方?
陸文杰:從投資方面來說,金融市場是一個生態系統,除了公募基金,也包括一些股權投資機構、指數公司、評級機構,金融服務機構等等,大家對中國市場的興趣都是非常大的。中國的金融市場在政策上也一直在堅持對外開放,所以我相信,全球市場和中國市場的逐漸融合,應該是一個長期的趨勢。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