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4 09:04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數據顯示,2022年,滬深兩所共有42家公司被終止上市(滬深兩市分別有18家、24家),數量創新高。其中,有40家公司觸及財務類強制退市指標、占比超九成,另有一家公司觸及重大...
????????退市新規落地兩年多來,“僵尸”公司和“空殼”公司加速出清,繼2021年的17家公司被強制退市后,2022年A股市場共有42家公司被強制退市。業內專家表示,退市新規實施后,資本市場退市制度建設不斷完善,退出渠道不斷暢通,“應退盡退”成為共識,常態化退市機制加速形成。
????????強制退市公司數量創新高
????????數據顯示,2022年,滬深兩所共有42家公司被終止上市(滬深兩市分別有18家、24家),數量創新高。其中,有40家公司觸及財務類強制退市指標、占比超九成,另有一家公司觸及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指標,一家公司觸及交易類強制退市指標。
????????監管層面,監管部門嚴格執行退市新規,堅持應退盡退。一方面,從嚴監管年末保殼交易及業績預告,僅2022年11月以來,已有數十家上市公司收到證券交易所下發的問詢函,要求公司就財務數據異常情況進行說明等。2021年末至2022年1月,上交所就滬市27家公司發布的債務抵消、資產捐贈等實施保殼交易、業績預告等異常情形發出問詢函或監管工作函。嚴格監管之下,八家公司在業績預告階段即鎖定退市。另一方面,不斷強化信息披露與交易監管聯動監管,堅決打擊炒小炒差行為,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2022年,交易所將退市股監管納入整治投機炒作重點工作,持續督促退市公司進行風險提示。其中,滬市18家退市公司發布188次風險提示公告,充分釋放風險。
????????退市新規嚴格執行之下,資本市場生態進一步優化,常態化退市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以滬市為例,2022年滬市首批退市股退市整理期內,投資者參與度有所下降,平均每只退市股買入賬戶數量2278個,較前兩年下降17.88%。個股漲停次數明顯減少,平均每只退市股漲停次數1.4次,較前兩年下降35%。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退市新規的實施,一方面,通過清退財務指標不達標的公司,完善了優勝劣汰的機制,保障了我國資本市場的整體質量,有助于提升市場活躍度和保護投資者實際利益;另一方面,也通過清退涉及重大違法的公司,為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敲響警鐘。
????????申萬宏源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也表示,退市新規實施兩年來,對有重大違規違法行為的公司強制退市,對于推動鼓勵上市公司規范經營,整體提高上市公司的管理質量和治理結構,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常態化退市機制加速形成
????????當前,監管層不斷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完善常態化退市機制,優化監管生態。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在退市改革中,堅持“應退盡退”,拓寬多元退出渠道,努力做到既要“退得下”,又要“退得穩”,促進市場優勝劣汰。
????????證監會近日出臺的《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5)》提出,在出口端,要鞏固深化常態化退市機制,在強化制度執行上持續發力,確保退市改革執行不走形、不變樣,堅決把“空殼僵尸”和“害群之馬”清出市場;優化上市公司破產重整制度,支持符合條件且具有挽救價值的危困公司通過破產重整實現重生。
????????滬深交易所發布的新一輪“提質”方案中,也將深化退市制度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其中,上交所提出,嚴格退市監管,鞏固深化常態化退市機制,加快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深交所提出,暢通多元化退出渠道,堅持“應退盡退、能救早救”,確保“退得下、退得穩”。
????????當前還有不少公司存在退市風險。近段時間,*ST計通、*ST澤達、*ST紫晶等多家公司紛紛公告稱,收到證監會行政處罰,公司可能觸及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情形。而根據數據,目前,面臨財務類退市風險和規范類退市風險的上市公司有數十家。業內人士表示,退市新規實施兩年來,常態化退市理念已成為共識,常態化退市機制正加速形成,退市渠道也將更多元化。
????????“預計在2023年,資本市場退市制度有望進一步得到鞏固,退市渠道可能會更加多元化,財務指標不達標或違反法律法規的公司有望被及時清退,退市機制的完善也有望提振A股市場活力。”明明說道。
????????桂浩明也認為,2023退市公司數量或將繼續增加,怎樣嚴格執行退市制度,讓不符合條件的企業應退盡退,對于改善資本市場的生態、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有直接影響。對投資者來說,應該注意公司退市風險,不要盲目炒作低價股、垃圾股,還是要堅持價值投資理念。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