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4 19:00 | 來源:派財經 | 作者:雪梅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出品/公司研究室基金組文/雪梅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辭舊迎新之際,回顧過去一年基金大咖們的投資收益,無疑對新的一年客觀分析他們的投資組合及凈...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出品/公司研究室基金組
文/雪梅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辭舊迎新之際,回顧過去一年基金大咖們的投資收益,無疑對新的一年客觀分析他們的投資組合及凈值變化大有裨益。這里,僅就主動權益基金特別是那些在管資產規模前20名大咖的業績,重點追蹤回顧。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僅就2022年當年業績分析比較,不涉及基金中長期投資前景判斷。并根據這個特定時間節點的業績數據,有一說一,不存在任何褒貶意圖。
01、績優基金TOP10:優勝者小而美,萬家宏觀擇時重倉煤炭股奪冠
從公開數據看,2022年主動權益基金業績出現兩極分化,績優基金TOP10中,年度收益最高者48.56%;與此同時,績差基金TOP10中,年度收益最差者,當年損失高達70.4%。
績優基金TOP10中,萬家基金黃海成為2022年最大贏家,其現任產品萬家宏觀擇時多策略、萬家新利收攬冠亞軍,年度收益率分別為48.56%、43.66%;萬家精選A也位居第四名,年度回報35.51%。此外,金元順安元啟2022年投資回報35.60%,排名第三;英大國企改革2022年投資回報31.5%,排名第五。
從績優TOP10整體看,這些基金可謂“小而美”,排名第十的華商甄選回報A資產規模最大,也不到25億元;排名第七的華富靈活配置規模最小,僅有0.1153億。
公司研究室注意到,當年的大贏家黃海畢業于上海財大,畢業后先去證券業“黃埔軍校”申銀萬國研究所做研究員,累計任職基金經理的時間不過2年零103天,在圈里可謂菜鳥。其這次名列前茅的基金產品規模都不大,在8-19億之間。
從年度冠軍萬家宏觀擇時多策略的持倉組合看,持倉前十股票中,中國海油位居第一,凈值占比8.79%;持倉前十中有7只煤炭股,凈值占比累計高達48.37%。這只基金名為擇時,但從年初就重倉煤炭,這才是它能在2000多只同類中獨占鰲頭的根本原因。
02、績差基金TOP10:中郵睿利增強踩雷成大輸家,富國李元博7只產品6只跌超40%
與績優基金TOP10的投資收益相比,2022年績差基金TOP10的投資損失更是觸目驚心。
公開信息顯示,中郵睿利增強業績倒數第一,2022年投資回報-70.04%。踩雷洛娃集團“17洛娃科技CP001”債券或成其凈值暴跌原因。事實上,這只基金成立5年多來,基金經理已輪換7次,2020年11月以來超過兩年暫停申購。2022年12月21日,該基金公告恢復基金估值,并將基金凈值自0.93下調至0.279,可謂斷崖式下跌。
不過,中郵睿利增強畢竟屬于偏債型基金,華寶科技先鋒A才是偏股型基金中投資業績最差的一只,2022年投資回報-49.87%。這只基金的規模僅0.43億,現任經理是莊皓亮,其接任這只基金的時間不過133天,任職期間回報-27.07%。
公司研究室發現,從績差基金TOP10整體看,除了富國創新趨勢外,其余產品規模都很小,在0.03-4億元之間,有6只低于1億元,可謂“小而差”。富國創新趨勢資產規模36.04億,2022年跌幅48.5%,基金經理是圈內知名的李元博。
作為富國基金科技投資的阿爾法捕手,2020年7月李元博曾同時成立兩只基金:富國創新趨勢和富國科創板兩年定開,共募集了超190億,當年管理規模最高達358億。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其管理規模已縮水到119.4億,7只現任基金中有6只跌幅40%以上。
公司研究室注意到,與年度冠軍萬家宏觀擇時多策略2022年前三季度一直重倉煤炭股相比,富國創新趨勢的持倉變化簡直令人眼花繚亂。二季度末,這只基金一季度持倉前十股票中僅剩2只;三季度末,二季度持倉前十股票又僅剩格力電器1只。目前尚不清楚其4季度持倉情況,僅前三季度持倉前十如此劇烈的變化,就足以反映出基金經理的心態焦灼與投機。
03、基金大咖的2022:現任規模300億以上者僅剩16名,葛蘭875.46億位居第一
2022年市場整體向下,那些管理規模百億以上的基金大咖們日子很難過。
據公司研究室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主動權益基金管理規模仍保持在300億以上者僅剩16名,其中,中歐基金的葛蘭以875.46億位居第一,易方達的張坤以830.46億位居第二。這也是迄今唯二保持在800億以上的頂流。
公司研究室注意到,以重倉醫療行業為主的葛蘭,旗下現任9只產品2022年度業績全部虧損,跌幅均在20% 以上。不過,相對于滬深300指數2022年21.63%的年度跌幅,葛蘭當年的業績雖然不盡人意,但總體看還不算太離譜。
與葛蘭相比,易方達張坤2022年業績略好一些,旗下4只產品雖然也全部虧損,但虧損幅度在7-17%之間,這與其重倉白酒股有關。畢竟,2022年10底以來的這波反彈,以茅五瀘汾洋為主的白酒股是反彈主力,對其全年業績改善有不小幫助。
不過,為了比較全面地反映資管規模較大的基金經理們2022年的業績,公司研究室選擇了在管規模前20名的基金大咖的現任產品進行分析。按照這個標準,TOP20 中資產規模最低者是蔡嵩松,在管規模280.63億。
具體分析中,我們又以偏股型基金為主,這樣能更好地反映基金大咖們選股擇時的實際水平。此外,考慮到統計方便,以及與前述2022年度主動權益類TOP10榜單對比,我們在統計分析時只看年度投資回報,不在具體產品規模上做限制。
04、大咖績優TOP10:中庚丘棟榮奪冠前五中獨占4只,易方達三劍客集體上榜
前述主動權益績優TOP10產品,2022年度投資收益均在20%以上。與之相比,基金大咖們投資業績相形見絀,TOP10中只有3只翻紅,其余7只均告負,好在跌幅不大,最大跌幅只有7.32%。顯然,大咖不及菜鳥,中小盤基金2022年投資中占了上風。
根據天天基金網的數據,公司研究室統計發現,基金大咖中,2022年投資收益最好的是中庚基金的丘棟榮,其在管產品在280億以上大咖產品TOP10榜單中,獨占4只,分別排名第一、第三、第四、第五,規模分別是66.33億、118.19億、36.46億、75.87億,可謂2022年基金大咖中的大贏家。
有意思的是,丘棟榮并非金融科班出身,這位天津大學化工工程與工藝學士,曾任廈門宏發電聲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大閩食品(漳州)有限公司銷售經理、群益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上海代表處研究部消費品行業研究員、研究組長,可謂典型的“外行”入門,不過,自2010年9月加入匯豐晉信基金后,迄今在基金經理職位上累計任職時間7年又242天,也算是“老鳥”了。
公司研究室發現,丘棟榮任職的中庚基金雖然早在2015年11月成立,但目前在管規模僅344.99億,3位基金經理。作為公司副總經理、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丘棟榮可謂重任在肩。其實,丘棟榮也是這家個人系基金的股東,持股4.99%。
從丘棟榮旗下產品持倉組合看,他比較喜歡配置港股。以中庚價值品質一年期混合為例,2022年3季度末持倉前十中,就有5只港股,凈值占比高達35.56%。其中,中國海洋石油(00883.HK)、中國海外發展(00688.HK)、中國宏橋(01378.HK)、美團(03690.HK)屬于連續3個季度持有,越秀地產(00123.HK)2季度就已持有,3季度進入前十。
公司研究室注意到,在重倉港股的同時,這只基金持倉前十中的5只A股,竟然有2只銀行股:常熟銀行(601128.SH)、蘇農銀行(603323.SH),這在其他基金大咖持倉中可謂鮮見。
除了丘棟榮一枝獨秀,績優TOP10中,易方達三劍客也均有產品上榜,顯示了這家頭部公司強勁的綜合實力。
05、大咖績差產品TOP10:蔡嵩松包攬跌幅前2名,景順長城楊銳文重倉科創板獨占6只
前述主動權益績差TOP10產品,2022年度投資收益跌幅均在40%以上。與之相比,基金大咖們的虧損幅度稍微好一點,績差TOP10中跌幅均在30%以上,其中,蔡嵩松旗下2只產品虧損最大,一只39.99%,另一只38.54%。
從天天基金網數據看,基金大咖績差TOP10產品中,景順長城的楊銳文獨占了6只,可謂2022年的重災區。信達澳亞基金的馮明遠,也有2只產品上榜。值得關注的是,除了景順長城的楊銳文外,蔡嵩松、馮明遠都曾是所在基金的“一哥”,他們在2022年的“馬失前蹄”,對諾安基金、信達澳亞基金整體業績的負面影響自然不小。
此前,公司研究室曾追蹤分析過諾安基金蔡嵩松的業績波動,這位豪賭半導體的大咖,2022無疑是難過的一年。以其代表性產品諾安成長混合持倉組合看,截至2022年3季度末,持倉前十依舊是半導體股票的天下。看來,蔡嵩松是決心“咬緊牙關”挺過行業嚴冬了。
馮明遠在管產品13只,資產規模334.08億,占信達澳亞基金857.79億的38.95%。從其上榜的信澳核心科技混合的投資組合看,截至2022年3季度末,這只基金持倉前十股票幾乎是清一色的鋰電池與新能源車概念股,而這些賽道股當年不受市場待見,因此,其投資回報倒數可謂其來有自。
最令人驚訝的是景順長城的楊銳文,在績差TOP10中,他一個人獨占6只。
事實上,2022年三季報時,楊銳文旗下產品業績表現就很一般,為此,他曾發文向基民致歉。在文中,這位大咖坦言,“我之前曾經說過,從我當基金經理以來,經歷了2015年-2016年的三輪調整、2018年的大跌,幾乎每年都會經歷將近20%幅度的市場回撤,每次到那種跌到市場自我懷疑的時候,這個市場就見底了。但是,這一次的悲觀情緒似乎超出以往,可能是我們這一代人第一次直面世界的戰爭與沖突,感受全球大通脹對經濟的影響。當然,我內心也是焦慮的,但是,我依然堅信困難是短期的,中國的競爭優勢沒有發生變化。我對我們投資的方向與組合依然充滿信心。”
令人遺憾的是,直到2022年年底,楊銳文旗下基金業績也未能翻身,不知還有多少基民能像他一樣對未來充滿信心。
據公司研究室觀察,在基金大咖中,楊銳文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那就是重倉科創板股票。這可能是其現任產品集體翻車的重要原因。
翻看楊銳文旗下13只產品2022年3季度末持倉組合可以發現,幾乎每只產品前十中都有3-4只科創板股票,其中,九號公司(689009.SH)、睿創微納(688002.SH)幾乎成了標配,而且多只科創板股票幾乎全年持有。
不幸的是,科創板正是2022年A股重災區,科創50指數當年跌幅31.35%,在A股各板塊指數中倒數第一。雖然楊銳文曾解釋,科創板股票下跌與3年解禁期滿后限售股流通有關,但股東拋售數量有限。無論如何,其重倉科創板帶來的凈值回撤是不可否認的現實。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