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2 11:14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從產品類型來看,這類“一拖多”的基金經理多為管理指數(shù)型基金的基金經理,或者偏債型基金及貨幣型基金產品的基金經理,而一人管理多只主動權益類產品的情況占比相對較少。...
2月份以來,多位知名基金經理卸任旗下部分基金產品基金經理職務,部分基金產品或增聘新基金經理共同管理。例如諾安基金蔡嵩松管理的諾安成長混合、諾安和鑫混合增聘新基金經理,馮明遠卸任信澳匠心臻選兩年持有和信澳先進制造等產品。一時間,市場上老生常談的基金經理“一拖多”話題再次引起熱議。
近日一位基民對《證券日報》記者發(fā)出質疑,“投資是個精細活,基金經理一人管理多只產品真的管得過來嗎?”
多位業(yè)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于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兩只或兩只以上基金這一行業(yè)普遍現(xiàn)象,投資者需著重關注兩個維度的問題:一是基金經理所管基金產品的類型,完全按照有關指數(shù)的構成比例進行投資的“一拖多”情況不會造成明顯的業(yè)績影響。二是市場更應該關注基金經理的投研能力是否和其管理的產品規(guī)模相匹配,切勿“一刀切”來看待“一拖多”現(xiàn)象。
平均每位基金經理
管理3.23只基金
“一拖多”是指單個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兩只或兩只以上的基金,又稱為多基金管理。當前市場共有10000多只基金,與之對應的基金經理數(shù)量為3260名,平均每人管理3.23只基金。其中,有174位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數(shù)量超過10只,41名基金經理管理數(shù)量超過15只。
據(jù)《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管理超過10只基金產品的基金經理平均管理年限達到6.13年,管理經驗超過10年的比比皆是,例如華夏基金的徐猛、易方達基金的成曦、匯添富基金的過蓓蓓等。
從產品類型來看,這類“一拖多”的基金經理多為管理指數(shù)型基金的基金經理,或者偏債型基金及貨幣型基金產品的基金經理,而一人管理多只主動權益類產品的情況占比相對較少。
北京地區(qū)一位公募FOF基金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通常來說,如果基金經理所管產品主要是同類型的指數(shù)型基金、債券型基金或貨幣基金,‘一拖多’對產品的業(yè)績不會造成明顯影響,主動權益基金所受到的影響更值得思考。”
對于基金業(yè)出現(xiàn)“一拖多”的原因,上述公募FOF基金經理表示,在公募基金產品迅速擴容的背景下,公募基金經理人才相對短缺、基金管理人才“供不應求”是導致市場中“一拖多”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
那么,基金經理“一拖多”是否會影響產品的正常運行和業(yè)績表現(xiàn)?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李學峰教授研究表明,在采用DEA相對效率評價模型對于單基金和“一拖多”基金效率進行實證檢驗并進行有效性分析后,結果表明,單基金管理模式下的基金樣本管理能力較“一拖多”模式下的基金樣本管理能力更強,前者比后者的相對效率更高。
關注基金經理所管規(guī)模
與投研能力是否匹配
監(jiān)管層早在2019年就針對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多只基金產品的現(xiàn)象進行規(guī)范,要求全市場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最多管理10只產品,被動型產品的基金經理最多同時管理15只產品。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yè)協(xié)會在2020年發(fā)布的《基金經理兼任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投資經理工作指引(試行)》中提到,為確保兼任基金經理具備充分履職能力,需合理調配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公募基金和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數(shù)量,除完全按照有關指數(shù)的構成比例進行投資的產品外,原則上不超過10只。
一位管理經驗超過10年的公募基金固收部總監(jiān)對《證券日報》記者直言,其管理多只基金產品不存在影響產品業(yè)績的情況。“目前市場上的投資者對于風險和收益的理解千差萬別,其中投資固收類產品的客戶主要是追求穩(wěn)定的收益率,在此背景下,我們會通過不同的策略提供不同風險等級的產品,來滿足客戶這種差異化需求。基于十幾年的投資經驗,管理多只固收類基金產品也不會出現(xiàn)‘分身乏術’的情況。”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比起基金經理到底管理了多少只產品而言,市場更應該關注的是基金經理的投研能力是否和其管理的產品規(guī)模相匹配,從而提升行業(yè)規(guī)范化運作水平。事實上,‘一拖多’對于基金經理的精力、研究能力以及風險控制力都是很大的挑戰(zhàn),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邊界,一旦超過了這個邊界,基金經理的管理就會出現(xiàn)問題。”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