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1 14:06 |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相關統計顯示,2023年截至目前,內地公募行業清盤的基金數量已經達到了61只,這一數字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大約94%。從清盤的原因來看,占比絕大多數的是經持有人大會表決...
公募基金清盤是市場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在今年市場熱點快速切換、主線遲遲未明的結構性行情下,長期沒有做出成績的基金遭到投資者用腳投票也在情理中;同時也不排除有基金公司主動拋棄一些價值不大的殼資源。
相關統計顯示,2023年截至目前,內地公募行業清盤的基金數量已經達到了61只,這一數字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大約94%。從清盤的原因來看,占比絕大多數的是經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而清盤,當然其中也有10來只基金與基金資產凈值低有關系。清盤的結果并非一朝一夕之錯,大多是經年累月持續業績不佳所造成的結果。
仔細看名單中的相關基金,根據《紅周刊》的相關統計,其中來自光大保德信、浦銀安盛、海富通、申萬菱信等幾家被清盤的數量相對靠前,在上述時間段中均大于3只,以其中的光大保德信為例,3月8日公司公告旗下的3只基金光大保德信銘鑫混合、光大中短期利率債、光大保德信裕鑫混合同日發布清算報告,再加上2月下旬的光大多策略優選一年觸發合同終止條款,導致公司領跑清盤基金榜。從清算基金的類型來看,我們可以看到絕大部分還是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在這兩年結構性行情中新基金發行本就不算順暢,如果一家公司清盤產品過多,雖然可以理解為甩掉了業績差的包袱,但是也會導致管理規模受損,公司口碑蒙塵。而對于退步明顯的小基金公司來說,由于旗下迷你基金眾多,一只清盤可能引發連帶的多米諾效應。
在分析今年清盤潮再起的原因時,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指出:“當前基金行業就是加速優勝劣態的過程。無論從基金公司、基金代銷還是基民的角度看,競爭力弱的產品乃至公司接下來或許都有生存危機。疊加二級市場板塊快速輪動賺錢效應差,因此缺乏耐心的投資者選擇了“用腳投票”。此外,此前幾年基金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當賽道風光不再或整個市場風險要素出現變化時,這類過剩的產品衰退周期也是非常快的。”
“目前基金是否清盤的規則由基金契約規定,或由持有人大會決定。因此主要的條款還是由基金管理人拿捏基金清盤的尺度,因此其實基金是否清盤,主要取決于基金公司。事實上現在市面上還是有不少的迷你基金不符合超過5000萬的規模依然續作,基金業協會可以考慮制定行業統一規則,及時淘汰掉運作不佳的基金,一方面建立起清楚的行規,減少投資者買基金時研究基金的成本,更容易理解基金的規則;另一方面也是保護未贖回基金投資者的利益。”愛方財富總經理莊正強調。
北信瑞豐一只基金清盤
最后一任經理歷任產品或將全部清盤
在這份尚不算長的清盤名單中,雖然有些基金公司年內迄今只有1只產品上榜,但是背后的故事卻耐人尋味,比如3月9日開始清算起始日的北信瑞豐新成長。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北信瑞豐新成長成立于2015年的11月11日,其到2023年的3月8日正式清盤,產品一共經歷了5任基金經理,最后的一任是張文博。
從該基金分年度的產品業績來看,產品在2019年~2021年的表現尚可,每一年度都實現了超過20%的凈值增長率,但是其在2022年卻全年下跌約為41.62%。盡管2023年截至清盤前,產品的凈值增長率約為3.64%,不過也未能改變其被清盤的命運。從重倉股的變化來看,可以看出基金經理為了扭轉乾坤還是做了最后的努力,奈何客觀條件或許已不允許。
對比基金三季報和四季報,9月30日時十大重倉股中還是中國神華、陜西煤業、平煤股份等煤炭資源股以及陽光電源、晶澳科技、寧德時代、天合光能等新能源股票的天下。但是四季報,十大重倉股被悉數替換掉,重倉的行業包括了半導體、醫藥、保險、電力、汽車等,而且單只股票的被持倉占比均在2%以內。需要指出的是,該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為70%的中證綜合債券指數收益率加上30%的中證800指數收益率,也就是說該基金實際上是1只“重債輕股”的基金,但即便如此,產品最終還是黯然清盤。
值得注意的是,產品的最后一任基金經理張文博頗為“命運多舛”,在他將近兩年的任職時間中先后管理過5只基金,目前在管的基金僅剩北信瑞豐中國智造。而包括新成長在內,他管理過的產品均清盤告終。即便是他惟一在管的基金,中國智造現在的處境也并不樂觀:從年化收益來看,這只成立于2016年年初的基金最新年化收益僅為5.92%,這一數字在同類的807只基金中排在500名開外。
特別是基金的規模或許也是岌岌可危,根據基金的四季報,其中有著明確的清盤風險提示字眼:“本基金在2022年2月24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間資產凈值低于五千萬元,已經連續六十個工作日以上。本基金管理人已按規定向中國證監會進行報告并提交解決方案。”
當然新成長的清盤只是公司基金規模整體不濟的冰山一角。數據顯示,根據2022年12月31日時的統計,產品極具清盤風險的還包括了北信瑞豐研究精選、北信瑞豐穩定增強、北信瑞豐平安中國、北信瑞豐優勢行業等多只,考慮到公司去年四季度末的全部資產合計降至28.50億元,同時第155位的總資產排名幾乎為歷史最低,因此今年一季度對公司的發展尤其關鍵。
東興基金兩只基金清盤
任職超七年基金經理風格缺失
“清一基而動全身”,與北信瑞豐類似的例子還有東興基金,該公司同樣是四季度末規模和同類排名明顯下降,而恰好公司今年到目前也是僅清盤了1只主動產品—東興品牌精選,以及1只量化基金東興量化優享。
先看主動型的產品東興品牌精選,該基金成立于2018年的11月14日,其于今年的2月8日因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而清盤,如是算來合計的存續時間不到4年半,而產品惟一的一任基金經理就是孫繼青。從基金去年的最后四份季報來看,基金經理似乎一直在軍工股和銀行股中左右搖擺,可惜兩大行業都不是去年市場的重點。
對比去年的三季報和四季報可見,9月30日時,基金經理孫繼青所重倉的主要是中航電子、中航沈飛、航天電器、中航西飛、中航光電、中直股份等軍工股,剩下的3只是招商銀行、郵儲銀行、平安銀行等金融類股票。但是到了四季度,上述的偏軍工類股票集體消失,相反興業銀行、蘇州銀行、招商銀行、郵儲銀行、平安銀行、杭州銀行進入導致銀行股成為第一重倉行業。如果看十大重倉今年的表現,甚至其還選對了中國移動這樣的年內大牛股,可惜為時已晚,公司的品牌效應弱疊加基金經理知名度低、再加上基金業績不出眾,因此產品的命運也就無法更改了。
天天基金網顯示,該基金的基金經理孫繼青任職時間超過了7年半,但是目前在任的基金資產總規模僅為0.03億元。令人奇怪的是,他曾經管理過的基金還包括了貨幣、混合債、量化等多種類型。不過當前,他所在管的基金僅僅有東興改革精選混合了。
從這只基金現狀來看,實際同樣堪憂,該基金在12月31日的最新規模約為0.03億元,規模超級袖珍的原因同樣和業績慘淡有關。從反映基金長跑實力的年化收益指標來看,其最新的數值不過為-0.45%,在同類的630只基金中排在第612位。不過令人困惑的是,該基金的十大重倉股完全迥異于已經清盤的東興品牌精選。去年年底,基金經理所重倉的是清一色的科創板股票,而其中不乏今年大熱的數字經濟板塊中的標的,因此該基金今年的表現尚可,最新年內的凈值增長率約為3.20%。但問題在于,同一位基金經理管理的非主題類產品,為何在同一時間點上重倉完全無交集呢?至于東興改革精選的后續命運,或許還是需要一季報規模數據來更為清晰地勾勒。
至于另一只產品東興量化優享,實際上公司一直給其配備的是雙基金經理,在首發的基金經理孫繼青于2020年5月下旬離職后,另一基金經理張旭加入進來和李兵偉共管也未能改變命運。從當初產品設計時,業績比較基準所對標的中證800指數收益率和中證綜合債券指數收益率各占一半。但從實際權益部分重倉來看,似乎還是偏滬深300的核心資產標的較多。有趣的是,在最后一份基金四季報中,兩位基金經理的當季投資策略和運作分析寥寥幾句:“四季度國慶假期后,市場開始博弈疫情防控政策預期,疊加房地產寬松政策持續加碼,風險偏好開始企穩改善,市場演繹超跌反彈。而隨著11月以來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步放松,金融地產和必選消費依次修復,大盤價值顯著占優。報告期內,本基金堅持價值投資和基本面選股,整體維持攻守均衡配置。”同時只字未提債券部分的操作。
整體看該公司,其存在清盤隱患的基金同樣不止1只,或許也是因此拖累了公司的規模和總資產排名。對比去年的三季度和四季度,公司的全部資產合計從大約344.84億元減少到223.78億元,同時公司總資產排名從92位下降到104位。
光大保德信4只產品清盤最多
集中優勢兵力未嘗不是件好事
而在這份年內清盤基金名單上,目前上榜最多的基金公司就是光大保德信基金了。公司網站的信息顯示,2023年以來,該公司先后清盤的基金包括了光大保德信裕鑫、光大銘鑫、光大保德信利率債、光大多策略優選一年等4只產品。2022年從一季度末到四季度末,該公司的全部資產合計從954.66億元降至820.35億元,同時總資產排名也從51位降至61位。
或許也正是源于這種退步,光大保德信索性今年讓一些殼價值不大的基金產品自然消亡,這樣也能讓管理產品的實力派基金經理集中去管優勢產品。以光大多策略優選一年看,該基金成立至今總共經歷了兩任基金經理。前任基金經理何奇早已轉投同在上海的西部利得基金門下,而現任基金經理房雷也是公司的實力派人物。
2022年,房雷管理該基金全年所實現凈值增長率約為-11.67%,這一數值在去年弱市行情中尚能名列前茅。實際上,我們看他在基金四季報中調倉的分析,可以發現基金經理應對輪動思路基本正確:“繼續增持計算機軟件,尤其是信創和數字經濟相關的軟件個股的配置;增持了醫療器械和制藥板塊資產的配置;在半導體領域,減持了半導體設備而增持了半導體設計類個股的配置;繼續減持了汽車類相關的資產,主要是擔憂汽車行業景氣的下行。”
該基金今年到清盤前的凈值增長率約為3.55%,這一成績也并不算差,或許最終清盤只能歸咎于股市缺乏系統性機會對資金吸引力有限。在被清掉了1只產品后,目前房雷所管理的基金產品還有5只之多。從在管產品2023年收益來看,截至3月15日收盤年內全部實現了凈值上漲,特別是光大景氣先鋒混合和光大動態優選混合的凈值增長率已經突破了8%,在同類產品中排在前列。從這個意義上看,或許清掉1只基金為基金經理減負反而是件好事。
對照他在管產品中年內業績最好的景氣先鋒和清盤的多策略優選一年,從四季報來看重倉的畫風幾乎一致,也就是都以信創、數字經濟板塊中的公司作為主打,而它們也為今年組合收益快速走高貢獻良多。例如在兩只基金中重疊的重倉股深信服和致遠互聯,兩家公司開年迄今的股價漲幅均超過了20%。
相似的情況還出現在另一只清盤基金光大保徳信裕鑫的身上,清盤前該基金的基金經理竟然是三人共同管理,其中就包括了明星基金經理詹佳。天天基金網數據,即便是清掉了1只共管的基金,他目前在任的基金產品還有9只之多,與公司的另一位基金經理黃波并列管理數量之最。同時從今年的業績表現來看,僅有1只產品年內迄今凈值下跌,剩余產品均出現凈值上漲。從上述兩人的結果來看,有管理產品清盤或許恰好演繹了“賽翁失馬”。
上海某券商基金分析師李夢一(化名)指出:“公募基金數量在逐年增加,發展過程中需要新陳代謝。隨著公募市場的擴容,基金清盤是必然會發生的正常現象。市場上業績較低、知名度不夠、投顧服務差、經營管理人實力弱、投研實力也不強的基金產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投資者拋棄,慢慢退出市場。年初清盤的部分大基金公司的產品包括招商富時AH50、南方固元6個月持有,都屬于在指數基金或者純債基金中較為平常的品種,對公司規模影響不大但對產品線整合、降本增效確起到一定正向作用。”
綜上所言,2023年迄今確實公募基金清盤已經掀起新的高潮,但也要客觀來看這一問題,對本就產品數量有限人手緊張的小基金公司來說會導致生存越發艱難,不過對于產品眾多明星負擔沉重的中型基金公司而言,或許反而是壞事變好事。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